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剑河:最大侗族村寨的小广侗戏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6-27 09:30:54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据贵州日报消息 小广,距剑河县城85千米。自乾隆以来,小广一直就是剑河县境内最大的侗族村寨,侗语称“seiX wangX”(侗语转音:岁旺),意思就是最大的寨子。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小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稳定却又独特的文化圈,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民族节日。而每个节日里,侗戏是少不了的。

  

    侗族人素来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侗族的歌曲有侗族大歌、叙事歌、盘山歌、多耶等等,光分类就多达数十种,侗家人十分重视教歌、学歌、唱歌,他们从歌里学历史、学知识、学礼仪习俗,民间有“无歌不成礼仪,无歌不成侗”的说法。可以说,歌是侗族民间文学、侗族文化,乃至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侗戏,正是侗家人对歌的痴迷使得汉族戏曲和侗族歌舞紧密结合。到清朝年间,贵州省黎平县腊洞歌师吴文彩根据侗族叙事歌、琵琶歌将汉文传书《二度梅》翻译成侗语,并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表演,侗戏因此应运而生。

  

    小广人爱看侗戏,每次侗戏的演出,寨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家家要请亲戚朋友来看戏。他们站在戏台前,戏不演完,人不离场,冒雨看戏和饿着肚子看戏都是常有的事。而台上的表演者,也从表演中体会着快乐。侗戏,差不多已经溶入侗族人的血液中,成为侗族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说小广侗戏的传承人,非王元江莫属了。据王元江介绍,在180多年前,一个姓谢的湖南艺人来到小广,他表演侗戏给人们看,并教人们演唱侗戏。最初,小广人从谢师傅那里听到的“侗戏”是用汉语演唱的,热爱音乐的小广人逐渐喜欢上了侗戏,他们加入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内涵,使得“侗戏”慢慢溶入小广人的生活,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广侗戏。

  

    应该说侗戏与同一时期产生的湖南花鼓戏、广西桂剧有着渊源,但与这些戏剧相比,侗戏发展缓慢,舞台表演一直保存着产生伊始便具有的朴实无华、毫无雕琢的特点,或许,我们现在看到的侗戏,正是几百年前花鼓戏、桂剧的最初形态。

  

    汉、侗本是不同的文化,曾经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小广侗戏里,却有着明显的汉侗文化融合的痕迹,很多戏剧剧情都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比如《空城计》、《薛仁贵征东》等,演员在演戏时,也多穿汉服。侗戏能在侗族地区得以生存并开花结果,是汉族文化与侗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的体现。小广侗戏见证了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从战争到和平、从对抗到融合,从排斥到慢慢走向和谐的全过程。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在小广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已经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由于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乃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这种方式的脆弱性严重影响到侗戏的顺利传承。

  

    作为寨子里最有资历的侗戏表演者王元江老人,经常会有侗戏爱好者来请教他,这时的王元江总是很开心的。然而,毕竟学侗戏的人不多,而且岁月不饶人,许多唱词,连王元江自己也慢慢忘记了。

  

    侗戏传承了两百多年,如今面临着失传境地,如今的王元江,是寂寞的,而没有了王元江的侗戏,则可能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了。

 

                                (姜丹峰 吴运帆)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思南至剑河将修高速路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下一篇:剑河:450万元打造“阳光广场”(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