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罗明福:做强一个产业带富一个村子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1-18 09:05:3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年轻时退伍回到家乡,他看到贫困落后的面貌,下定决心寻找一条让全村乡亲脱贫致富的道路。通过创业,他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他就是本周人物——麻江县贤昌乡贤昌村村委会主任罗明福。


本周人物:罗明福

  年轻时退伍回到家乡,他看到贫困落后的面貌,下定决心寻找一条让全村乡亲脱贫致富的道路。当时,虽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乡创业。看到都匀、麻江、福泉等地周边县市对镰刀、柴刀、斧头、菜刀等铁制农具有很大的需求,他就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始手工制作铁制农具。通过创业,他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他就是本周人物——麻江县贤昌乡贤昌村村委会主任罗明福。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报刊上看到河南省沈丘县空压机械厂刊载的一则广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经过和家人商量,我们决定从不多的积蓄中拿出8800元购买一台高科技产品——空气锤。”回想当年的决定,罗明福记忆犹新。

  “用了这个新设备后,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升了,没想到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传统手工加工的5倍之多。”就这样,靠着勤劳和智慧,罗明福一家渐渐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2008年,罗明福被乡亲们推选为村支书,面对大家的信任,他深感责任重大。要想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必须要靠党组织的号召力。在罗明福的建议下,贤昌村成立了铁器生产协会和党小组,把党员们聚集一起学习专研经营知识,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村党支部为贤昌村发展铁器加工产业确立了正确的发展路子,支部党员们到各家各户做思想工作,在罗明福们共同努力下,部分村民加入了铁器加工的队伍。看到罗明福率先使用“空气锤”取得很好的效益后,乡亲们纷纷主动购买“空气锤”设备。但是厂家远在河南,购买十分不便,来回车费花销不少,为了方便群众购买“空气锤”设备,罗明福主动与厂家联系,争取到厂家在贤昌村办一个代销点,并派一个技术驻点进行指导。

  在引进“空气锤”过程中,大部分村民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购买8800元的“空气锤”,而农村用的农用输电变压器也满足不了“空气锤”加工的需要。为了让乡亲们都能够用上这个“空气锤”机器,罗明福把用于建设新房的6万元借给16户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群众,然后通过乡党委政府协调信用社贷款支持困难群众,并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安装了3台动力变压器。就这样,群众创业的后顾之忧得到了解决。

  由于村民知识水平都不高,大多数人又刚开始接触空气锤加工技术,工作效率上去了,但是铁器质量却上不去。在那段时间,村党支部的6名技术较熟炼的党员常常早出晚归,挨家挨户给群众传授方法经验,现场做技术指导,帮助各加工户解决铁器加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大家的努力,技术和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产量急剧上升。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激烈,乡内作坊间不择手段的竞争使内耗问题突出,效益呈现大下滑趋势。为解决这个问题,经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提出了贤昌村创建铁器加工协会,规范管理的建议。

  经过多方考证和征求群众的意见,党支部决定牵头组建贤昌村铁具制造和销售联合体,实行联户联销合作制。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各加工户做思想工作,统一了思想,建立铁制农具加工协。罗明福和部分党员负责承接业务,实行多家合作生产,将生产的铁器全部标注上“贤昌”标识,使贤昌铁器加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编号。同时,罗明福还带领协会主要成员到都匀、独山、翁安、福泉、麻江等市场作宣传和并公开承诺,赢得了市场认可,做成了订单产业,并通过经销点、配发经销证、制定服务承诺和包换、包修、包退的质量保证措施,使得订单逐步增多,产品的品种从原来的2个发展到了18个。

  由于产品质量、信誉好,市场也不断扩大,贤昌村铁器加工协会的产品逐步走俏贵阳、广西、湖南等省内外。就这样,铁器产业很快成了全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铁器制造和销售合体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贤昌村已经发展了铁器加工户125户,户均月纯收入由原来手工作坊的1500元增加到3500元,户均年纯收入由原来手工作坊的15000元增加到了近40000元。通过大力发展铁器产业,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昔日贫困落后的布依族村寨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惠民助民政策让村民们富起来了,老百姓奔向小康的步伐更自信了。(赵龙才 蒙开荣)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王兴宇:用实际行动诠释真善美
下一篇:每周人物 万秀林:带着老师半夜捡骨头的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