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丹寨:铁骨柔情的交通“老大姐”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07-09 10:35:41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她在脱贫攻坚路上总是尖刀兵,她情系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她是单位上的“王姐”,是排调小学的“王老师”,是帮扶村留守儿童的“王妈妈”,“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的这一句诗就是她甘于奉献最好的嘉奖。她就是王惠云。
  说起这位“老大姐”,其实一点都不老,不满40岁的她总是能和单位年轻人们打成一片,她在脱贫攻坚路上总是尖刀兵,她情系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她是单位上的“王姐”,是排调小学的“王老师”,是帮扶村留守儿童的“王妈妈”,她叫王惠云。


王惠云到幼儿园宣传水上交通安全知识


王惠云到群众中去宣传水上交通安全知识


王惠云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

  点亮“微心愿”, 情暖山区困难儿童

  2016年,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王惠云收集排调一小、二小两个学校的294名贫困学生心愿,在微信上发出点亮“微心愿”倡议,获得了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募集到资金及物资折合人民币3万余元。为贫困学生赠送了117套衣服,特困学生赠送了12个书包。

  丹寨县扬武镇五一小学(大雄小学)全校49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通过王惠云同志与“微爱黔行”负责人联系,2016年12月3日“微爱黔行”的爱心人士到丹寨县五一小学开展了捐赠活动,此次活动由爱心人士共募捐善款一万多元。孩子们都很喜欢王惠云,亲切地管她叫着“王老师”。

  2018年4月,王惠云主动提出了到帮扶村担起了攻坚队长的重担,当看到吴正花、韦宗付、杨艳等几个贫困户家,因为家庭贫困,孩子们上学难。王惠云通过多方联系,得到了爱心人士的支持,入村这两个月来,成功对接了排调村贫困学生5人、雅灰小学5人的一对一资助,从对接起一直资助孩子们到大学毕业。截止今天,王惠云已经成功对接了30个孩子,在资助的学生中,有的孩子已经从小学升入了初中,有的从初中升入了高中。



  深入田间地头,助力春耕农忙

  在排调村,村里年强力壮的人多数外出务工,只有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抢抓农时,村里多数都是采取“换活路”互助的办法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王惠云了解其困难后,当即组织县交通局攻坚队前往帮助贫困户插秧、种植板蓝根、拉瓜秧,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难题。在劳动中和老百姓唠家常、话农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在入村走访两个月以来,了解到村里有很多留守老人和妇女,王惠云立即自费买了100件女士T恤,离开时,王惠云送给每个妇女一件T恤得换洗,并告诉她们,等到金秋时节又来和她们一起收谷子,老百姓们拍手连连叫好!

  晚上9点,迟到的晚餐

  “石局,抢险队在哪里,我现在赶过来了”,这是刚刚下村回到村委会的王惠云第一时间拨通的电话,晚饭也不吃,急急忙忙就跑出门去。

  原来,丹寨县受强降雨天气影响,全县农村公路多次遭受大面积强降雨袭击,县境内多条公路被暴雨冲断。王惠云赶到最近扬武至排调公路,才到现场就立马投入到抢险工作,清淤泥、搬石头、清理树枝,这些脏活累活她都不在话下,俨然就是一个“女汉子”,拍摄现场画面并将写上图片说明传给媒体,请求发布实时路况,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经过5小时的全力奋战,扬武至排调公路于当日晚上9点抢通。

  当后勤组将已经冷掉的盒饭送到现场时候,王惠云才想起自己到现在还没吃饭。

  跋山涉水,打通“黄金11公里”

  一碗井寨共有32户136人,长期以来,村民们仅依靠河边便道通向外界,一到雨季只能望河兴叹,没有通车成了一碗井脱贫致富的瓶颈。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王惠云从偿卡村翻山越岭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一碗井村,看到连片的土地因为不通路,很多土地都荒废了,她积极协调丹寨县交通运输局,争取到了新建偿卡至一碗井通组公路,该公路全长约11公里,预计今年10月完工。不仅为一碗井打通了脱贫致富路,还为沿线十多万亩土地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的这一句诗或许就是对于这位“老大姐”甘于奉献最好的嘉奖。(潘文华 龙志宏)

责任编辑:杨秀先【收藏】
上一篇:骗子、疯子、傻子的演变——看创业“狂魔”孙燕华的扶贫情怀
下一篇:第一书记“变身”销售员 帮扶村辣椒有了“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