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山寨里的夫妻学校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5-23 14:43:1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今年39岁的吴浪,是土生土长的榕江县崇义乡归里村上归里侗寨人,1996年初中毕业后,他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从父亲吴顺国的手中接过教鞭,开始在这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0多公里的上归里小学从事他的代课生涯 。

  一栋四排三间的旧木楼,只有一个简易篮球架的操场。这是榕江县崇义乡上归里小学。

  走进标着“一二年级”门牌的教室,教室里共有17名学生,教室两头各有一块黑板,朝门口方向坐着9名学生,反方向坐着8名学生。 “正在上课的是二年级,那头是一年级。”看到笔者,吴浪老师介绍说,像这样的复式班,他已教了5年多。

  另一间教室是学前班,有31名学生。上课的是一名妇女,蓝色侗装外面套着围腰。她告诉笔者,她是吴浪的妻子,除了给学生做营养午餐,还帮丈夫上学前班的课。

  今年39岁的吴浪,是土生土长的榕江县崇义乡归里村上归里侗寨人,1996年初中毕业后,他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从父亲吴顺国的手中接过教鞭,开始在这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0多公里的上归里小学从事他的代课生涯 。




吴浪在学校里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
 

  1998年结婚后,每月45元的代课工资连家庭生活基本开销都不够,妻子杨胜云动员吴浪外出打工,他一句“不想让这里的孩子没有学上。”给打发了。杨胜云只身到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维持家里开销。

  学校来了一批老师又调走了一批师,吴浪一直在坚持着。

  2010年,乡村学校撤并建,上归里小学由原来的完小变成了教学点,只保留一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其他老师也因此全部调走。吴浪申请一个人留下来,坚守这个偏僻的学校。

  “如果吴老师不坚持下来,孩子们只能到5公里外的富友小学或到10公里外的寨蒿小学读书。”归里村5组组长吴顺坤说。

  “十分不方便,每月还开销1000多元。”归里村下归里小学撤掉后,在寨蒿小学门口租房子和老伴轮流给孙子陪读的杨昌成说。




吴浪的妻子杨胜云在辅导学生写字
 

  不光选择坚守,还要教好这些孩子,吴浪利用假期参加了函授学习,先后获得了中专和大专文凭,还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吴浪的教学质量在我们乡名列前茅,上个学年还获得了乡里的表彰。”崇义乡教育督导办主任、中心校校长邱锦波说。

  近几年,榕江代课教师工资增加到1800元,但除了上缴五险一金之后只有1000元,吴浪生活十分困难,乡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吴浪呀,你来我这里吧,不多,一个月5000元。”他一个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同学在同学会上这样邀请他。

  “吴老师,你莫在那里了,待遇太低,来贵阳吧,来我的私立学校上班。”他的一个学生这样对他说。

  ……

  吴浪不仅没被这些好意打动,还把妻子拉了进来。




吴浪夫妇在给学生做午餐
 

  2012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因学校学生少,没有配备专门的食堂工人,他喊回了在外打工的妻子,到学校当义务食堂工人,每天给孩子煮饭,没有一分报酬,还时常帮他上学前班的课。“他这样执着,是为了这里的孩子,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有回来了。”杨胜云说。

  没有菜煮给学生吃,他们自己种;没有自来水,他们到水井里挑。妻子杨胜云由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今天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就是用微薄的1000元撑起了自己“美丽的家”,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所乡村学校,在侗族山寨里谱写了一首乐于清贫、甘于奉献、献身教育的生命赞歌。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营改增实施,她在“最前线”
下一篇:“天麻王子”的创业成功路--专访劳模许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