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某交到派出所的卡和现金。肖雷 摄
昨天上午10点钟左右,一名20岁的小伙子来到南京公安局下关分局中央门立交桥派出所,将一张银行卡和6000元现金放在派出所的桌子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3月10日上午,老家在淮安涟水的小伙子牛某到南京治病,在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取钱时,从别人遗落的卡里取走6000元。事后,因为着急赶车,牛某拿着钱和卡回了涟水。昨天上午,在看完病之后,牛某将卡和钱交到派出所,希望由派出所寻找失主。
还没插卡,取款机屏幕上就有数字显示 他按下“3000”,就吐出了3000元钱
昨天上午11点钟左右,扬子晚报记者来到该派出所,见到了这名小伙子。派出所的桌子上,还整整齐齐地放着6000元现金和一张银行卡。据小伙子称,他姓牛,淮安涟水人,今年20岁,在苏州一家工厂打工。3月10日是专程坐火车来南京中央门附近的一家医院治病的。
出了火车站,牛某直奔这家医院。做了简单的检查之后,医生表示这种病的手术很简单,当天就能出院,但是费用不低,至少要8000块钱。
治病要花8000元,牛某身上带的钱不够,便准备买车票回家,拿了钱再到南京来治病。“买了车票之后,我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我怕这点钱路上不够花,就来到中央门附近一家工商银行的自助银行,想取些钱带着。当时大约是10点半,开车时间是11点。”
到了自助银行,取款机前面排了好几个人。等了10多分钟,终于轮到了牛某。“我刚要插卡,却发现取款机屏幕上已经显示着‘100’、‘500’、‘1000’、‘3000’等好几个金额数字。我一时好奇,就按了‘3000’那个数字,没想到取款机果然吐出了3000块钱。我以为是取款机坏了,就又按了一下‘3000’,没想到又吐出3000块钱。我这才感觉可能是有人忘了拔卡了,赶紧按了‘返回’、‘退卡’,果然有张银行卡退了出来。”
怕耽误车,他怀揣6000元现金和卡回了涟水 次日来南京后两次想把钱交给银行
据牛某所说,当时他是准备将卡和现金都交给银行的,但是因为已经快到发车时间,担心交给银行时要走一大圈程序,耽误了回老家的车,便拿着钱和银行卡回到了涟水老家。
3月11日上午,牛某从家里带了1万元现金,又坐车返回了南京。因为已经约好,牛某下了车便直奔那家医院做手术,做完手术已经是当天下午5点多钟。“做完手术,我就赶紧来到那家银行,要把卡和钱还回去,可是银行已经关门了。今天早上8点多钟,我又来到这家银行,没想到银行还没有开门。我就先到医院开了药,然后直奔中央门立交桥派出所。这6000块钱,我一分钱都没动,而是揣着它回到涟水又返回南京。”牛某告诉记者。
看着银行卡和现金,民警先查了报警记录,没有遗失银行卡的报警。无法联系上失主,民警只好喊来了该银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通过银行系统,很快就找到了失主李先生。
失主还没发觉自己的钱被人取了 从上海赶来拿回自己的卡和钱
昨天上午11点钟左右,警方同失主李先生取得联系。据李先生称,他是上海人,前几天到南京出差,回到上海后发现银行卡丢失,便挂失了银行卡。因为记不得是在什么地方丢失的,所以没有报警。“当时我确实收到了两条取款3000元的短信提醒,但是因为我之前也在那台取款机上分两次各取了3000元,我还以为是系统短信发重复了,也没有在意。”
经李先生查询余额,确实只少了6000元,也就是牛某交到派出所的6000元。对于牛某的行为,李先生没有追究,而是一再表示感谢。昨天下午,李先生从上海赶到南京,拿回了自己的银行卡和现金。
因牛某是在当事人未报警,警方也未立案的情况下主动归还现金和银行卡,派出所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并没有追究他的刑事或民事责任。
-律师观点
当事人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对于牛某的行为,记者咨询了江苏朗华律师事务所的饶奋斌律师。饶律师表示,牛某在看到取款机屏幕上有金额字样时,因为一时好奇,通过两次操作拿到6000元钱,并且事后一直尝试归还,因此不构成盗窃罪。因为盗窃罪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是该行为以非法占有别人财物为目的,显然牛某只是因为好奇,主观上并不是想占有。但如果是起了贪念,以占有为目的从别人遗失的卡中取钱,则构成盗窃罪。不过这种情况如果主动退还,也是可以不作为犯罪论处的。
那么,如果牛某没有操作,而是拿了别人忘记拿的钱呢?饶律师表示,如果主动归还,这种行为不仅不违法,还是拾金不昧。但如果拒不归还,则构成了侵占罪,同样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
那么,看到别人遗失银行卡、现金,或者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出现故障,市民应该怎么处理呢?南京某银行的客服经理缪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取款机和银行大厅相隔不远,如果发生在银行的营业时间,市民可以直接和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如果相隔较远或者是非营业时间,取款机上一般都有银行的客服电话,银行卡上也会有,市民可以拨打这些电话同银行联系。如果这几种方式都联系不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报警,由警方来处理。“切不可因为一时的好奇,拿了别人的卡或者钱,有意或者无意触犯到法律。”
上一篇 :家电食品电信服务成消费者投诉“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