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讯 “今天这个背景板是草绿色的,非常好,预示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到来了。”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一番开场白,引起会场里的民营企业家们的笑声。
日前,在一场主题为“把握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的天津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黄兴国率天津市商委、科委、金融办等委办局的一把手与几百名天津本地的民营企业家面对面。
黄兴国在会上透露,国务院要求各个中央部委今年上半年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天津市也正在着手“联系天津实际情况的细化”,未来将会出台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对于民营经济要放手发动、放眼发展、放权服务。”黄兴国表示。
据悉,近期天津市将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国有经济从15个行业退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知名品牌通过上市运作引入民间资本。
国有经济拟从15个行业退出
据天津市政府相关人士介绍,天津市在2月29日召开过一次国有企业发展论坛,这次高调召开民营经济发展论坛,表明决策层对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
截至2011年末,天津民营经济增加值达44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上缴地税417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41%,从业人员达300万,城镇单位新增就业的90%以上由民营企业吸纳。
不过,在一份天津市工商联所做的《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下文简称“调查报告”)中,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被概括为“总量不够大,分量不够重”。
这一局面,与天津市过去的老工业基地的定位有关,同时近年来滨海新区大开发亦选择了“以大项目为龙头”的发展路径,更多吸引了央企、外企在津投资,导致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越发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