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05年至今,张义恩直接或间接资助了岑巩县120.69万元,有1225人次贫困学生受益。
真情反哺 无私助学
——记宁波知青张义恩在“第二故乡”岑巩县的爱心行动
7年前的一个下午,岑巩县凯本乡坪芽村,一位名叫张勇的小学生受奶奶之托写下“热烈欢迎张义恩回到第二故乡”的横幅,一笔一划写得工工整整。
随后,鞭炮齐鸣,全村20多户人家迎来了阔别了近40年的宁波知青张义恩。
张义恩是宁波市工商局北仑分局的一名干部,从1969年起,他曾在坪芽村插队5年。
他返回“第二故乡”的消息传开后,几位老人摸出了身上皱巴巴的零钱,合买了两串鞭炮,还叫来小学生张勇写了欢迎横幅。
张义恩此行,使他走上了长达7年的爱心助学之路。
“第二故乡”给了他亲人般的礼遇
1969年4月,18岁的张义恩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从上海来到岑巩县凯本乡坪芽村插队务农。
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偏僻的小山村,生活上很不习惯。张义恩说,是淳朴的坪芽村乡亲们给了他许许多多的帮助。
由于张义恩家里经济负担重,务农又挣不了多少工分,往往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刚到岑巩的几年,张义恩都没能在春节回上海和家人团聚。每逢腊月,看着插队的同伴一个个和他挥手告别回上海过年,他就感到很悲凉。
知道张义恩春节不回家,坪芽村的乡亲们争相邀请张义恩去他们家过年,并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给张义恩吃。乡亲们怕张义恩一个人住在知青点孤单,还会派两个和张义恩年龄相仿的男青年和他做伴。
有一年春节期间,他病了,夜里发着高烧,村里很多人都来看望他,几个年轻人还背着他去山外求医。
就这样,在乡亲们的照顾中,张义恩在坪芽村度过5年艰苦而温暖的时光。
1974年,乡亲们将仅有的一个推荐上师范的名额给了张义恩,使23岁的他得以到贵州天柱民族师范学校去读书。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