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吴昌益 “老村官”办“傻事”不言悔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2-17 09:56:33  来源:  


 

  “傻事”三:学校没建好就不回家

  岑丰村小学校舍破烂、简陋,儿童入学率低。

  为了改变现状,他想方设法争取上级支持拨款2.3万元,村里出资3万元,群众集资2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新修了村小学教室6个,办公室、教工宿舍960平方米,修建了学校体育场。
 



昔日荒山头变成了绿色林海

  在建校过程中,吴昌益主动挑起质检重担,30多天吃住在学校,一个多月不回家。他多次向家人说:“学校哪天建设好了我就回家!”

  在他的带动下,两年才能完工的学校六个月就修好了,还增设了学前班,改善了教学条件,使儿童入学率达100%。

  同时,还开办了农民技术学校,定期给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新型农民。

  “傻事”四:离开“安乐窝”住上荒山坡

  路通了,村里的林业和茶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跑运输,外出务工,木材加工,茶叶销售,条条渠道都能为岑丰群众换来真金白银,除了解决温饱,群众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附近其它村寨的群众还在为解决温饱犯愁的时候,岑丰村群众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开起了摩托车,用起了手机,看上了电视,有的群众还开始建设小康房。
 



吴昌益将水、电、路引进了海拔860多米高的果园场

 

  “这些还不能算什么,岑丰村群众的生活水平离真正的小康还不够,离上级的要求还很远,现在发展的关键在人的素质。”每次面对前来调研的上级领导的夸奖,吴昌益总是谦虚的这样说。

  村小建好后,他利用农民技术学校,多方请求农技专家前来岑丰给农民上课,不但拓宽了农民的视野,还让他们掌握了专门的农技知识。

  2008年,镇里在岑丰村投资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村里的良田有了水源保障。2010年,上级又在村里搞了土地开发,新增粮田1000余亩。吴昌益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群众发展经济效益好的杂稻制种产业,目前发展面积达到500余亩,产值达到150多万元。

  除了发展集体的大产业,吴昌益还鼓励每户农户都要有自己的小产业。当初由于群众担心失败,顾虑重重,全村没有敢吃螃蟹的人。

  2008年,吴昌益大胆承包了村里的156亩荒山,向银行举债引种颐红水蜜桃。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吴昌益总是这样提醒自己,“要是开头失败,群众就会畏难不进。”

  谁能想到,从上山挖荒的第一天起,吴昌益就动员自己的妻儿老小一家人,离开自己住的热炕头,举家搬迁到海拔860多米高的牛塘山上安营扎寨,挖荒,植苗,施肥,硬是建起了156亩果园。直到今天,吴昌益一家人都仍吃住在山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吴昌益的果园获得了大丰收,获利16万元。“今年受点损失,收入只有10万多点。”吴昌益告诉笔者。“但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明年要种桃子的人很多,大概能发展到500多亩。”

  26年拼搏奉献,老支书吴昌益的“傻”换来岑丰村可喜的变化:村里户户通了电灯电话,组组通公路,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电视覆盖率达100%,电脑、手机、冰箱、彩电等已是居家必备,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800余元,部分农户开上了中巴车、轿车,不少人到城里购买了商品房。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创新永无止境——吴斌和他的那些发明专利
下一篇:每周人物 杨玉爱:青山界脚下撑起半边天的好媳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