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区市合一”新模式,工管委主要领导由凯里市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对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有机整合两地人力、物力、财力、行政等各类资源,集中解决“瓶颈”问题,缓解了开发区人力、财力不足的困难,推进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对违规建筑物的执法整顿等工作。
创新服务机制。按照“简、优、限”要求,建立投资项目帮办制、项目推进会办制、项目审批代办制、重大项目联办制、在建项目督办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做到现场办事“零”障碍,帮扶企业“零”距离,执行政策“零”折扣,生产经营“零”干扰,违反人员“零”容忍。“全天候、无缝隙、保姆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及时提供水、电、路、土地等保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和企业扶持资金扶持企业,对高载能企业及时给予用电补贴。
创新融资模式。改变以前过于依赖财政资金和贷款搞建设的局面,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垫资和BT模式,引入外地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削峰填谷、标准厂房等建设,近1年来吸引投资2亿多元。对政府投资项目严格管理,实行低价中标,控制造价,每个工程节省投资20%左右。调用凯里市交通、建设、市政、供水等部门的施工队伍,投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采取不计人工费用、据实核算等方式,节省投资25%左右。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老龄补贴等10项“民生工程”。对失地超过50%的农户均纳入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统一建设万人集中安置新区,对失地农民实行一户一套住房、一户一个低保、一户一人就业、一户一个店铺的“四个一”安置模式。大力扶持发展村(居)集体经济,鼓励失地农民集资入股分红,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消除失地农民生活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支持开发区建设的积极性。(蒋建民)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