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基地可是我们的致富园、聚宝盆,茶叶加工厂更是我家致富脱贫的‘蓄水池’,我们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归教村贫困户王培志满脸憧憬地说。
多年来,贫穷一直困扰着归教村的发展,如何精准施策,找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成为归教村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和农村产业“八要素”,通过扶贫产业、劳务输出等方式拔穷根、战贫困,如今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清零。
几经波折,咬定“以茶致富”发展之路
王培志起初并没有选择加工茶叶产业,曾先后尝试过发展药材、果园等产业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屡遭失败。
小喇叭“扒开”了创业的新天地。每天17时后,在归白、归公、归教等村寨听到小喇叭响:“白雪了白雪了(意思是收茶叶了)……”三三两两的妇女们提着满满的一袋袋茶青卖给广西茶商。看着满载几千斤茶青的面包车驶向广西,王培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中暗暗地下决心要开办一家本地的茶叶加工厂,提高茶叶的产量产值,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
“附近村寨群众都种植有一片片福云六号茶叶,有几亩的,几十亩的。这种茶叶四季采摘、四季收购,可是一个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好商机,于是就下定决心从茶叶加工入手。”王培志说。
万事开头难,靠的是一股永不放弃的干劲,加工技能学习“结亲戚学茶问道”。2019年春,夫妻俩决定到广西净代村茶叶加工厂务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茶叶加工技术,经常要求老板带他到广西三江县茶叶市场,了解市场行情、茶叶优劣等级、销售方式等等。
王培志细细地向我们道来:“刚开始,妻子和小孩都反对我办茶叶加工厂。一是资金投资大,办茶叶加工厂至少要20余万元;二是两个小孩读书上大学需要很多钱;三是茶叶加工是技术活,不是力气活,当天收购的茶青要当晚加班加工。当时压力挺大的,想了很多,甚至失眠十多天。现在回想起来,咬咬牙关一切困难都克服了,还是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帮我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说干就干。2020年春节过后,心急如焚的王培志开始筹划茶叶加工厂建设。整地基建厂房,接电线,筹集资金,网上购买设备。经过30多天的日夜奋战,终于在春茶采摘前,王培志的黎平县恒盛茶叶加工厂顺利建成。
“好在有国家‘特惠贷’政策资助我们贫困户,邻里乡亲相信我支持我。”王培志说。
茶叶“造血”源头活水来
“一人富不算富,所有群众都富,才是我办茶叶加工厂的思路。”这是王培志接过被评为黎平县2020年脱贫攻坚“艰苦奋斗脱贫家庭”荣誉证书时激动地说。
2020年,王培志和王奶贵红夫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黎平县2020年脱贫攻坚“艰苦奋斗脱贫家庭”。
既干给群众看,更带着群众干。“现在机子一开,需要上1000斤的茶青。而这些茶青都是每天到附近6个村收来的。我需要的茶青越多,群众就种茶叶也越多,群众的收入也会更多,这可是双方互利‘滚雪球’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一直以来,归教、归公、归白等高海拔的行政村,借助天然优势的原生态资源环境,产出了许多深受广西茶商青睐的品质优良茶叶。将茶叶产业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以茶为媒,黔货出山,积极探索、壮大茶叶发展渠道。
“让我们贫困村昔日的“沉睡资源”变成如今的产业“造血”源头活水致富来源,靠的正是国家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扶贫产业好政策。”王培志说。
据悉,现在归教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62亩,覆盖全村68户贫困户,王培志虽然种植有10余亩福云六号茶叶,但是加工茶青原料远远不够。现在他也通过自己的小喇叭在归白、归公、归教等村寨叫响着:“白雪了白雪了(意思是收茶叶了)……”收购的茶青每斤是9-14元,一天收购1000-1200斤。年加工茶青几十万斤,销往广西,年收入达12万余元。(姜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