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指尖上的守艺人——黎平芦笙制作工匠滚师行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01-14 13:31:0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我毕业时也想在外面闯闯看看的,父亲告诉我,民族的是世界的,芦笙不仅是门手艺,更是苗族人的‘魂’,我们不仅要把手艺传承下去,还要将祖辈的手艺发扬光大。”
  本网讯 大气初寒,云雾缭绕,大山深处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尤为入耳,似声乐不齐、似劳作不息,循声望去,原来是工艺芦笙师滚师行在制作芦笙敲打时发出的声音。


  滚师行,现年54岁,是黎平县地坪镇新岩村人,也是响誉附近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79年,15岁的滚师行开始跟随父亲演奏和制作芦笙。初中毕业后,村里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他还在村里砍竹子。他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后来,滚师行来到广东东莞打工。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做的都是体力活,空有干劲却填不饱肚子,换了好几份工作,最后来到一个农副产品包装公司工作。一天,和往常一样,滚师行在车间工作着,望着眼前农副包装产品,传统工艺芦笙制作包装销售的想法一下子从脑里闪过,兴奋的滚师行马上辞职回到地坪,决心重拾芦笙,跟父亲大干一场。

  父子二人平均每三天才能做出1-2把大芦笙,小芦笙3-5把,当时芦笙售价低,大芦笙150元/把,小芦笙50元/把,收入并不景气,如何发展致富产业,成了滚师行面临的首要问题。

  地坪小,芦笙需求量小,他想来想去,还是把芦笙销往省外作为发展产业的“敲门砖”。

  方向虽然确定了,但生产的芦笙如何畅销?又成了滚师行的一大难题。

  销售芦笙需要名气和名次,为快速发展产业,1986年,滚师行组建了新岩村芦笙队,用自己制作的芦笙,四处比赛。“也奇怪,刚开始出去比赛那几年,怎么也拿不到名次,制作的芦笙销不出去,都拿给亲戚吹了。”滚师行回忆早期比赛时的情形苦笑道。

  但他并不放弃,而是沉下心来寻找原因,是因为芦笙声音不好么?是他们吹得不够好么?他找不到答案,受挫的滚师行决定重头开始。

  1990年,滚师行先后到凯里、广西桂林、云南昭通等地取经,再结合自家祖传的芦笙制作方式,滚师掌握了传统六管芦笙基础上相继研制出的九管、十一管、十五管、十八管、二十六管及三十管的改良芦笙制作方法。

  学成归来的滚师行做芦笙比原来更细致了,更讲究了。无论从芦笙苦竹选材、响铜黄片、音度、打磨、上漆,每一步他都反复推敲和尝试,有时,为了寻找适合做芦笙的苦竹,一天甚至要跑遍好几个乡镇。

  终于,在1991年黔桂接边地区的“赶坪子”(民俗活动)中,滚师行制作的芦笙让新岩村芦笙队获奖连连,随即,上门订购芦笙的订单不断,滚师行的“工艺芦笙”彻底成为销往省外“打门锤”。



  由于芦笙质量好,加上新岩村芦笙队获奖连连,名声大噪,慕名来订购芦笙的订单越来越多,滚师行一个人做不快,制作的芦笙总是供不应求,于是,他开始教授儿子滚天师制作芦笙。2013年,滚师行侄子滚相信、外甥杨雄修几人从外面打工回来,也开始跟着滚师行学习制做芦笙。

  “快过年了,我们现在做的这批芦笙是销往广西融水的,有50把,再过‘一向’(一段时间),订单还要多,做不完了,我们家的订单都订到年底了。”滚师行说。

  “我毕业时也想在外面闯闯看看的,父亲告诉我,民族的是世界的,芦笙不仅是门手艺,更是苗族人的‘魂’,我们不仅要把手艺传承下去,还要将祖辈的手艺发扬光大。”当问到为何跟随父亲学做芦笙时,滚天师朴实的说道。“我以前什么都不做,游手好闲,后来是舅舅找到了我,他免费教我制作芦笙,还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自立自强,跟着舅舅制作芦笙也有四五年,快出师了。”杨雄修回忆说道。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滚师行看到村里其他人在网上买卖农副产品,又寻思着自己的芦笙是不是也能放到网上去卖。一开始,滚师行只在微信朋友圈宣传销售芦笙的信息,可过了许久,也没有新客户前来订购,正当他快要放弃网络销售这条路的时候,地坪引进了农村淘宝和电商,各村电商商铺纷纷上门,主动帮他把芦笙摆到电商店里、挂到淘宝网上打广告,乘上电商扶贫的快车,滚师行家的芦笙,销路拓宽,销量大涨。

  “滚师行家的芦笙,声音洪亮,音质优美,年年都有人拿着锦旗放着鞭炮去他家感谢他,芦笙好得没得说。”地坪镇驻地电商店主汪菜夫笑着说。

  从第一把芦笙开始,滚师行一做就是40年,他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着苗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又无私教授传承芦笙制作工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守艺人”。

  2018年,滚师行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滚师行教有8名学生,每年生产工艺芦笙1000余把,每把售价350元,年产值达30余万元。

  “组组通公路到家门口了,现在政策又好,我家的芦笙可以放到网上卖,销路完全不用愁。下一步,我准备自己成立芦笙合作社,壮大芦笙制作队伍,把传统乐器的芦笙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对于芦笙产业的发展,滚师行信心满满的说。

  像滚师行这样的芦笙守艺人,在地坪还有近40人,目前,该镇依托“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已成立芦笙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芦笙产业示范基地2处,工艺芦笙展厅1处。全镇芦笙年产量10000余把,新增就地就近就业岗位90余个,工艺芦笙制作年产值超400余万元。(王明成)

责任编辑:龙庆洋【收藏】
上一篇:李精毅:回乡创业带领群众同致富
下一篇: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访厚德育才跆拳道创始人陈礼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