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凤冠上面绣的是百鸟朝凤,绣得好不好,内行一看就知道功底的深浅。我的代表作品苗绣《百鸟朝凤》被公认为苗绣精品。”8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苗绣传承人王金花捧出绣工一流、精美绝伦的帽子展示给记者看。
这顶帽子鲜艳的色彩,细密的针线,活灵活现的刺绣,把它戴在头上,走起路来,鸟儿一摇一晃给人以灵动的感觉。“这个刺绣帽子,我是从银帽里得到灵感、花两年多的时间才绣成,不少人看了以后都说这是无价之宝。”王金花说。
王金花是凯里市旁海镇地午村人,当地女子七八岁就学刺绣,一生以拥有一件绣工精美的盛装嫁衣为荣。王金花也有自己的嫁衣。“在我们苗寨不少人的嫁衣都要自己做,至少嫁出去要有一件漂亮的嫁衣,没有嫁衣,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王金花说。
鲜艳的红花,精美的图案,美得惊心动魄。王金花打开嫁衣的瞬间,记者欣赏后,叹为观止。
“这件衣服价值在30万以上,这是我的镇箱之宝,有人出20万,我舍不得卖出去。”王金花说。“我的嫁衣,是我和妈妈一起完成的作品,我保留到现在,因为嫁衣一针一线,千针万线,都是妈妈对我的爱,我得好好的珍藏。”
记者仔细看了这件珍品,中间用红、黑、黄、白四种不同的色彩,绣成一朵鲜艳的花朵,上部是双龙戏珠,龙头凶猛刚毅,龙眼炯炯有神,龙身蜿蜒盘旋,蓄势待发,下部是双凤朝阳,双凤栩栩如生,展翅欲飞。
“我是六五年生的人,从8岁开始学刺绣,直到现在一辈子都在绣花,我实在太爱绣花了,隔两个星期不绣,就觉得空落落的,吃饭都不香,感觉生活没有滋味。”王金花说。经过几十年来刻苦学习,精通堆花绣、平绣、打籽绣、马尾绣、纺绣、织绣等各种刺绣技法技艺。
在黔东南地区,不少人的刺绣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王金花的启蒙老师也是自己的母亲。当然,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好了,才能认真地去学习。
“苗族没有文字,用服饰记载历史。我是我们家第五代传人了,我视刺绣为生命,我太爱绣花了,小时候放牛的时候,我也会拿起针线去山上绣。牛吃饱啦,我的花也绣好了。”王金花满含深情地介绍着。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断的绣花。如今王金花获得了许多荣誉,荣誉证书50多本,在2017年贵州省“对话锦绣•巧手脱贫--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中,王金花喜夺桂冠,荣获特等奖。
现在,外出打工的女孩子越来越多,没有时间绣嫁衣。可是出嫁的时候还须穿嫁衣,不少人购置王金花制作的嫁衣后,由于绣的太好,舍不得穿出去。
“衣服太漂亮了,有的姑娘穿出去,别人会问她们,衣服是不是自己绣的,让姑娘们难以作答。后来,有些人找到我给她们绣,她们提的要求竟是不要绣得太好,否则她们反而不敢穿出去,怕别人问身上穿的衣服从何处来的。”王金花略显无奈中透着自豪。
现在找王金花绣嫁衣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要求极高,工期较长,她只接受定制品。在7月份,王金花就销售了20多套衣服,她说,“找我做衣服,要提前下订单,不然绣不快,我平时订单很多,一到7月份,当地跳芦笙、过吃新节,姑娘们要穿新衣服,要的衣服多。”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王金花投资开办了凯里市金花刺绣厂,平时雇有6名员工。订单多的时候,有30多人给她制作衣服。临时性参与的绣娘们,每人每月可以得到1500元的收入。
“我们制作传统服饰、鞋子、帽子、衣服。都由我负责设计,有些服饰绣娘们不会做,我就制作样板,让她们按照样板去做。现在继承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也希望更多人知道我们苗绣,能够让更多人来学习刺绣技艺。”王金花说。
手工刺绣耗时费力,王金花会根据制作的难易程度来收取费用。
“简单制作的刺绣服饰,每件4000元左右。工艺复杂的每件上万元,不少村民只有一个子女的,他们来做传统嫁衣服饰就很舍得花钱,价值30多万元的衣服都有人订购。”王金花介绍道。
王金花还把富有丰富民族特色的题材作为刺绣作品的主要内容来设计。在家中,她拿出另一套珍藏品《斗牛》服饰给记者欣赏。只见绣品图案中:一轮红日色彩艳丽,太阳的光晕四射,斗牛神态细腻,尾巴高翘,颇为惹人喜爱。
“我们黔东南人爱看斗牛,这样大小的作品平均需要几个月的制作时间。”王金花说。“我潜心刺绣几十年,一直追求绣艺的完美!不被低端的市场化所扰,每两年才能完成一件自己设计的苗绣作品。”
任何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才有生命力。王金花表示,接对市场,她走的是高端路线。“在绣花时要心无杂念,要像一盆水那样平静,心浮气躁是绣不出好作品的。”王金花说。
王金花凭着孜孜不已的追求,成就了自己艺术人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王金花多次获奖,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师。”凯里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杨光贵,对王金花为该市带来的各项荣誉给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