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民生连线- 求职招聘- 旅游- 房产- 酸汤社区- 吃喝玩乐- 黔港微博- 家园博客- 生活帮- 手机报- 团团赚- 专题

订阅
首页| 全州新闻| 时政要闻| 县市新闻| 专题新闻| 民生连线| 视听中心| 黔港图库| 投资黔东南| 招商引资网
首页 > 财经 > 银行 > 正文

时评:涉民改革应把利民放首位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6-26 17:49:34  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讯 一段时间,农村校车悲剧频频发生,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无法否认,“撤点并校”,使农村学生上学的路越来越远,是引发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自2001年开始,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小学数随之便大幅减少。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有440284所,到2010年,则只剩下210894所了,农村小学数量十年减少了52.1%。这样调整的好处是明显的:提高了校舍的单位面积,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当地政府用于办学的成本,避免了偏远地区一所小学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的状况。但是,这样调整的负面效果也非常突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这也就是说,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结果是,政府的支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加重了。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于是,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发生了:农村孩子辍学的多了,校车悲剧频频上演……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什么?

  由于大学收费越来越高,底层百姓,尤其是农村家庭,实在承受不了这难以承受之重,有人便因此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大学学费将阻断万千贫寒学子的上升之路。这很难说没有一点道理。如果因为一些改革考虑不周,就使得有些农村孩子的义务教育都将难以完成,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更不幸了,也太不公平了。

  对于“撤点并校”的一些问题,看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所认识。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表示,农村教育办学重心应该适当下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承认,一些学校的撤并,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的问题。他表示,将明确学校撤并的思路原则,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衡量一项改革的是非得失,只能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提高生产力也好,增强国力也罢,归根结底还是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可以说这才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当前,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步入“深水区”的改革更复杂,难度更大。但不管如何,都应该坚持一条,这就是:涉及群众的改革,都应该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试金石。如果不是这样,虽然有这好那好,但老百姓没有切身体验,得不到好处,甚至更严重的是与民争利,那这样的改革,就背离改革的初衷了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端午节 合肥旅游共揽金5.1亿元
下一篇:小长假安徽全省消费近百亿元
分享到: 黔东南微博 QQ空间 新浪 腾讯 网易 搜狐 贴吧 谷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