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施秉县:从2000元药种到3亿元产值(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0-10 09:29:21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施秉中药材产业历经2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当地产业政策的延续性分不开。太子参种植,没有订单,没有硬性的种植任务。看似农民自己的事,其实透着政府的良苦用心。

  初期的种子引进、技术培训、市场开辟,处处有当地政府的身影。1993年,任牛大场镇副镇长的尹亮,是外出购种者之一,虽早已调离岗位,现在提起来,当地老少还亲切地称他为“亮哥”。

  2000年,牛大场镇的太子参每公斤仅售6元,且收购者寥寥。如此行情,对种植户来说不啻“灾难”。政府部门“该出手就出手”,及时出台政策,扶持种植大户,为有意种植者提供小额信贷贴息,保住了“根底”。那一年,种植面积虽有减少,但保住了1.5万亩。

  牛大场街面狭窄。赶场天,来自全国各地收购中药材产品、种子、种苗的药商、药企5000余人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旺季日交易量达3000万元以上,常常造成交通堵塞。虽然挤,却少有偷盗。买卖者淡定从容交易、付款,谓之“治安有方”。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注重正确引导和角色的转变,从运动员转变到裁判员,太子参交易完全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只给予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指导。

  目前,针对太子参品种退化问题,政府部门又筹建种苗基地,力争培育出高产量、高品质的种苗,提高产量。

  发现个别人掺入土豆丝、胡萝卜丝等造假,当地执法部门必予重罚,甚至刑事拘留。维护诚信交易,保证产品品质,确保持续发展。

  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如今,施秉是全国唯一有三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的种植基地县。施秉药材名声在外,慕名而来者愈众。

  “药少是宝,药多是草”。政府部门还积极招商引资,引进贵州百灵、威门药业、信邦药业等多家民族医药生产企业,为实现产、供、加、销产业链条的延伸,降低种植风险奠定基础。

  记者手记

  财富代表不了头脑

  2010年的太子参飙升行情,成就了牛大场镇的财富神话,当年涌现出一批百万元户,数十万元户。

  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种植户收入4.8亿元,户均4万元,涌现出百万富翁40多户,50万以上者100余户,10万元以上者500多户。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施秉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来自中药材产业。

  201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7万亩,其中太子参规范化种植5.7万亩,预计产值会更高。

  药农富裕了,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在悄然变化。

  购买家用电器,已是“小菜一碟”;购车、买地建房甚至在城里买房,也成了寻常事。还有的外出旅游,开阔眼界。

  去年,牛大场街上多人参加了港澳游。彭明先就是旅游者之一。对香港的环境卫生,她至今啧啧称奇。这么大的城市,没见到一只蚊子和苍蝇,她觉得简直是奇迹。她们一行50人,在香港游玩了一周,看美景、品美食,购名牌,不亦乐乎。

  既种植太子参、又经营太子参生意的彭明先家,家电早已齐全,车有了,房子也有了,她把精力放在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嫌镇里学校教学质量不好,便把分别上初中和小学的两个孩子,舍近求远,送到余庆就读(余庆离牛大场镇只有10多公里),平时寄住别人家,每个孩子的月均费用近1000元。

  “财富代表不了头脑。”他说。毕竟暴富的神话不会常有的。

  据了解,整条街上,除3个年龄较小的孩子外,近200人全部在余庆上学,有的每日接送,有的住宿,有的寄托老师或熟人家。据说余庆专门从事牛大场孩子饮食起居生意的,就有好几家。

  “一年出去寻找土地,光油钱都要花几千块。”彭明先说。牛大场镇药农同彭明先家一样,采挖晒制好当年的太子参,就纷纷出去寻找适合种植太子参的土地。有药农感叹,因为种植的多了,找到合适的土地比找媳妇还难。扩大种植,依然是牛大场人的首选。

  69岁的徐德昌老人等一批老人,有时间就到街上商贩处,帮着挑选太子参。把个儿大的挑选出来,工价每斤2.5元,一天可选10斤以上,赚点零用钱。

  本以为满街“老板”的牛大场,人工费会很贵,其实,日工资仅70元左右,低于很多贫穷地方。采挖等用工紧缺的季节,邻里之间互相帮工,人工没想象的紧张。牛大场人的勤劳朴实,可见一二,经济条件好了,牛大场人朴实的本质依然没变。(向天祥 罗石香)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台江法院积极做好十八大期间信访维稳工作
下一篇:岑巩近3万学生吃上“放心营养餐”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