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7万余亩,年产值数亿,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因所产太子参质优量大,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太子参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新闻链接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贵州生态环境好、生物资源丰富,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是全国四大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201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87.5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基地面积30万亩。
大资源孕育大产业。为做大中药材产业,从2013年起,省级财政将加大对中草药产业发展资金的统筹力度,确保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资金支持中草药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带动全省100多万农民从业,中药材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20年以前,施秉没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1993年,牛大场镇镇干部外出考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花2000元钱,买了一车药材种回来,有太子参、白术、元胡等,分给10户敢“尝鲜”的人种植,药种免费,自负盈亏。
赶集日,施秉县牛大场镇,太子参交易格外繁忙
施秉县的土壤特点和气候特征,十分适合中药材生长,这些“舶来品”不仅服水土,品质甚至优于原产地。1994年,药材获得丰收,平均亩收益达700元左右,当年底,种植农户增加到50多户,面积增加到300多亩。药材种植的“星星之火”,在牛大场镇甚至施秉县“燎原”,并向邻近县市辐射。
一亩太子参的产量100公斤(干货)左右。2000年以前,每公斤单价一直维持在20元上下。种植一亩太子参,收益较常规农作物翻番。农户纷纷效仿,加入中药材种植队伍,面积持续增加,并稳定在2.5万亩左右。
2009年9月起,太子参单价从20元一路上涨,到2010年下旬已暴涨至200多元,翻了10倍,牛大场镇的种植户“做梦一般”发财了,当地太子参产值猛增到上亿元。2011年,最高价涨至近400元。目前,产地单价在180元上下,太子参产值3亿元以上。
当初2000元的药种,翻了上千倍,带出了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富裕了一方人。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