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搁浅在时光深处的"古苗疆走廊"—贵州文化新发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01 09:27:55  来源:  

  搁浅在时光深处的“古苗疆走廊”

  ——历史人类学视野里的贵州文化新发现

  访谈背景

  金黔在线讯 她掩埋在历史深处,安然度过了岁月沧桑。时光漫流,生活飞奔,她依然在这里守望故地,这是一条被称为“古苗疆走廊”的文化通道。

  光阴浅浅。深藏在贵州省玉屏、镇远、施秉、黄平、凯里、福泉、贵定、龙里、贵阳、清镇、平坝、安顺、普定、关岭、镇宁、晴隆、普安等地,在“古苗疆走廊”多民族经济、文化高度融合而产生的历史遗音仍在真实生活世界里留存,在历史的深处发出完美的回响。

  “古苗疆走廊”不仅是关联苗族群体,而是相关贵州多民族群体。据史料记载和相关研究,“苗”在明清乃至民国年间,为西南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以及广西、湖南等地域非汉系族群的泛称之一,因此并非单指今天的“苗族”,而是相当于今天的“贵州少数民族”之义。而“苗疆”指的就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域。

  “古苗疆走廊”沿线及周边地域存在着多样的文化积淀,多元民族文化特征明显,族群的文化交融与互动是主流。“古苗疆走廊”的提出,一方面以历史视野,把“碎片式”贵州文化置于一个整体的空间去观察、研究和持续性关照,有助于跨“民族·族群”的地域整体性研究,构建贵州地方文化的“主体性”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推进中国与东盟间国际交流,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贵州的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人类学、民族学及贵州地方史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西南地区的“国家化”过程,拓展边疆理论的研究,拓展了学者对于“边疆”这一概念的理论思考。

  “古苗疆走廊”把孤立的贵州文化碎片以大历史视野,纳入一个整体空间,去观察贵州多族群互动、交往的活态生活历史和经济往来,从对贵州自我文化认同的“他者”,走向主体性认同,建构贵州学术的中国价值及贵州学的当代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就此,记者对相关学者进行了访谈。

  嘉宾:杨志强(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贵州大学教授)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曹端波(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

  “古苗疆走廊”的历史来由

  主持人:“苗疆走廊”这一地缘政治概念有什么历史来由?是基于什么考虑提出来的?

  杨志强:100多年前,日本著名学者鸟居龙藏,只身来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田野调查之旅。鸟居氏进入西南展开的人类学调查之旅,其所行路线都是过去连接内地与西南边陲云南的驿道,这其中尤其是从湖南经贵州进入云南一路所走的路线,正是元明时期以后开辟的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最重要交通命脉。

  明初,将元代在现今贵州省内设立的“八番顺元宣慰使司”改为“贵州宣慰使司”,其地分属在湖广、四川、云南三省辖区内,或为大姓土司及众多小土司所控制,或为完全摆脱土司和朝廷控制的“化外”之“生苗地界”。可以说,贵州省之设立,初衷就是为了保障通往云南省驿道的安全。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抢抓机遇 探索新路子 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下一篇:2012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揭晓 黔东南喜获一银一铜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