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把瑶里扛肩上 把村里人放心上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07-30 15:45:23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十四载披星戴月战脱贫,一年余栉风沐雨换新颜。在瑶里村的田间地头,三片十寨,人们总会看到赵学孝忙碌的背影,他仍在带领瑶里“赶”往幸福的路上!
  “来凯里前,就定了明天要办‘七·一’活动,大伙儿都还在等着我。”从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黔东南分会场出来,赵学孝胡乱扒拉几口饭,便往村里赶。凯里到瑶里,232公里,近5小时车程,不做停歇。

  赵学孝,现任锦屏县固本乡瑶里村党支部书记。一个“赶”字,贯穿了赵学孝扑身瑶里发展的14个年头。

  “赶”养致富“金鱼” 不破贫穷誓不还

  瑶里村位于锦屏县固本乡东北部,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三板溪库区移民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2002年,从外务工回来的赵学孝决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他笃信:有心人天不负。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时值三板溪库区建设进入实物丈量阶段。“这个年轻人有想法,肯干。”瑶里村老支书张登银便带着他摸爬涧壑间,参与测量工作。

  “建电站淹了不少田地,2007年我当选村主任,上届主任留下的只有一枚公章和山林字约。”村里捉襟见肘的现状,难住了赵学孝这个“当家人”。

  水涨起来、河面也宽起来了。赵学孝看到了转机,也看到了带领村子摆脱贫穷的致富门路——库区养鱼。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要到河里去讨生活,单是动员群众就是一道难题。

  “得把全村人都抱团起来,这鱼养着才成规模,致富才有希望。”2008年,赵学孝数次自费到县外学习考察后,多次组织召开全村经济发展会议,征求各组、各片群众对库区养鱼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敲定,以水产养殖作为瑶里发展的突破口。



  2011年5月18日,瑶里村正式注册成立锦屏县瑶里村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委主任的赵学孝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合作社实行村两委成员与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交叉任职,保障村民能受益、集体有收入。”瑶里村文书姜显鸿介绍道。

  5年间,网箱养鱼由140口发展到720口,库叉拦河养鱼27公顷,合作社成员199户870余人,固定资产120万元,农业资产136.6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渔业养殖的发展,“金鱼”跃水而出。

  “赶”建致富“金社” 沉舟侧畔千帆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6年,合作社成立党支部,瑶里村的水产养殖事业实现党支部“双引擎”强力推动。

  “老赵说,要把党组织建到了产业链上、党员聚在合作社里。”姜正富是瑶里村非公党支部的七名党员之一,“党员带头入股带头干,群众心里有了底,干劲也足了。”

  创新驱动发展,在赵学孝建议和推动下,瑶里村合作社又探索出“三级管理、三级报团、三级分成”的“三三三”发展模式。

  “脱贫致富,不能让村里一个人掉队!”对于部分贫困户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赵学孝提议,经合作社全体社员代表讨论,通过设立“活动股”的形式,把上级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户的资金,量化成贫困户的股份入股到合作社经营。

  2015年,瑶里村将整村推进实施的73口网箱,直接量化成73户贫困户的入股资产,按5.25万元的协商股份参与分红,贫困户当上了股东,确保贫困农户“一次帮扶、年年增收”,实现“造血式”扶贫,形成“全村抱团、全民受益”的发展格局。

  水产养殖在村民中有较高的认同率和支持率,从未因“资源抱团”发生过利益纠纷。

  2015年,瑶里村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黔东南州“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17全年收入达30万元,获州委、州政府授予的“全州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合作社成了致富带富的“金社”。

  “赶”种致富“金药” 春华秋实满庭芳

  2017年秋,为保护水环境,库区网箱要全部拆除,瑶里村水产养殖面临寒冬。

  要推倒发展火热的产业,从头开始,对出门就是山的瑶里来说着实不易。如何带领群众在产业发展上“突围”,是摆在瑶里村“两委”面前的又一难题。

  “赵支书二话没说,带头将社里的网箱全部拆除。”社员胡世银等忧心忡忡,“但我们都知道,他心里肯定是有了主意了。”

  “不能等靠要,转产上岸势在必行!中药材亩产效益高,瑶里气候条件适宜搞这个。”在赵学孝的带领下,改建锦屏县瑶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整了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理念。

  不种庄稼改种药材,起初大伙儿心里都没底。

  赵学孝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召开村民大会完善了收益分配和利益联结机制,成立16个“十户一体”主体串联起242户1013人,全村拧成一股绳。

  “我是去年跟着村里种的钩藤,今年又领种了10亩。”瑶里村五组贫困户龙运明在去年当起了“药农”,尝到了甜头,2017年底已实现了脱贫。如今,像龙运明这样规模的种植户,全村已有60多户。

  目前,瑶里村中药材已种植钩藤300亩、吴茱萸100亩、重楼15亩、白芨10亩。待全面铺开后,全村将实现种植中药材1000亩的目标,亩产值达3000元,田地里刨出了“金”。

  瑶里桥头,乌下江畔,瑶里山庄,飞阁流丹。2016年,担任村级河长的赵学孝瞄上了身边的这片青山绿水。

  “瑶里是‘四十八苗寨’发祥地之一,2017年,整合了村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成钓鱼山庄旅游接待点,以每年3.8万元的价格进行竞标竞价出租经营。”赵学孝筑巢引凤成效显现。

  现在的他又忙着水上娱乐和垂钓观光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吸引到更多游客就能增加就业机会,瑶里的山水就是我们永恒的金银。”

  山上药材竞绿,湖面水清业兴。瑶里村产业成功“上岸”,受益贫困户达到 125户595人。

  经过14年探索,赵学孝带领瑶里村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农+文+旅’三位一体多融合发展”的特色致富之路。至2017年底,瑶里村减贫111户51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3.77%,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30万元。

  2018年7月,赵学孝被贵州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被黔东南州委表彰为“全州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

  十四载披星戴月战脱贫,一年余栉风沐雨换新颜。在瑶里村的田间地头,三片十寨,人们总会看到赵学孝忙碌的背影,他仍在带领瑶里“赶”往幸福的路上!( 刘格迁)

责任编辑:李凯莉【收藏】
上一篇:扶贫民警吴永驹:养鸭架起“致富桥” 产业脱贫奔“钱”程
下一篇:天柱杨思浩:穷村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