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迎“两会”话发展:苗岭大地尽显生态本色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7-02-05 11:09:42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行走在苗岭大地的阡陌山野,那模糊了四季变迁的绿,总是让人迷醉。

  山的青、水的绿、天的蓝,在这里汇聚成一条春意盎然的河,缓缓流淌;汇聚成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浩浩荡荡。

  蓝天白云下的古村落、小城镇与原始森林、高山溪流、农耕田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这就是今天的黔东南,美得张扬、活力四射。

  多年对“绿色”的孜孜追求,多年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执着探索,让黔东南的大美生态画卷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耀了世人的眼,润了百姓的心。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黔东南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正因如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全州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

  回眸“十二五”,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在绿色发展驱动下,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正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的“蝶变”。

  从“傻大黑粗”到“高精新尖”,工业制造趋向轻盈灵动。

  对原有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后,贵州中科汉天下公司最新研发的集成电路芯片,深受市场欢迎,目前,产品遍布全球五大洲。“全球有2.5亿部手机已经植入咱们‘凯里造’芯片。”公司总经理陈庆面露笑容地说。

  “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8.09亿元,是“十一五”的6.3倍,全州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30.38%,全州工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全州生态经济走向阳光之路。

  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我州注重从无烟产业着眼,着力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州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9个,全州有效“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达30%。

  生态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启动了西江苗寨升级为贵州民族文化乡村旅游5A级龙头景区以及镇远古城、下司古镇等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到“打生态牌”,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农文旅一体化,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发展新优势。

  如今,黔东南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正在通过旅游向海内外传递,绿色黔东南的生态红利也已开始显现。

  “十二五”期间,全州接待游客17156.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7.22亿元,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全州累计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70.41%和325.08%。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6704.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3.68亿元,分别增长37.7%和43%。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全州经济结构正不断变轻、转绿。

  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趁着高原初春,行走在辽阔的苗岭大地,映入眼帘的是森林、河流、梯田、庄稼……这是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地处西南内陆、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的黔东南州,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这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开局——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家园。2015年10月1日,我州正式施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它的出台是我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规范和有力武器。

  该《条例》与黔东南州其他诸如《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黔东南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黔东南州排污权有偿使用实施办法》、《黔东南州生态补偿示范建设规划》等政策法规一起,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这是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的起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当黔东南州生态方面的每一个“不足”被不断补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认可度”也在不断上扬。

  国家统计局将黔东南建立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调查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列入国家重大统计科研课题启动实施。

  国家发改委将黔东南列为“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并启动实施,支持黔东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体制改革。

  文化部将黔东南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启动实施。

  国家林业局将黔东南列为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州予以支持。

  ……

  这是全州绿色发展底色亮丽的开始——空气更好了,城市更美了,是人们对于黔东南这个地方最直观的印象。过去的五年,我州最深远的影响是提升了城市品位,最显著的突破是彰显了城市特色,最突出的标志是走在凯里、镇远、雷山、锦屏、剑河、榕江等州内各县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绿色树木和自在惬意的散步人群,没有浓得化不开的雾霾,没有戴着防毒口罩的行人,有的只是轮廓清晰的城区美景和可以尽情呼吸的清新空气。

  让绿色发展释放“红利”

  对于黔东南人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已然切身感受。森林覆盖率达到65%,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境内大大小小2900多条河流,水质达到一、二类标准的超过95%。

  天更蓝了。“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州共完成减排项目125个,全面完成减排目标任务,减排能力大幅提升,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排放量分别比“十一五”削减了11.48%、2.74%、7.46%和2.56%,减排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全州16个城市(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9.8%,优良天数与“十一五”期末比提高12.3个百分点。

  水更清了。到“十二五”末,全州16个城市(县城)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环境更美了。到“十二五”末,黔东南州同步小康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增比进位指标均排在全省前列,环境指数上升为74.61,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

  过去黔东南虽山美水美,却处于枕着宝山过穷日子的尴尬境地,今天这种状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生了逆转。

  而今,如何让这份绿更美、更浓,让苗岭大地尽显生态本色,让苗侗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

  黔东南林业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黔东南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曾经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的座座山坡,变身成为果园、茶园、药园,演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一些生态优良的乡镇、村庄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起了农文旅一体化路子,游客如潮,日子红火。

  生态环境资源为发展添了活力,也让在外游子们归心似箭。

  外出打工多年的麻江宣威镇乌羊麻寨村民杨启勋、刘明浩,毅然回家乡当起了“蓝莓种植大王”,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

  在他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回到了生机盎然的家乡,寻找到了另一片天。

  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还在继续,黔东南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正铺展得更加广阔、更加灵动。(顾慧明)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国家商标注册申请受理业务窗口落户黔东南
下一篇:黔东南州凯里地区2017年义务植树活动正式启动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