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新
姚水长,男,侗族,1986年1月7日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贵州省岑巩县人。2009年7,毕业于贵州省警官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考进岑巩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他凭借着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满腔热情,数年如一日,在岗一分钟,奉献六十秒,忠实地履行着职责,工作中严肃认真、脚踏实地,作风严谨,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县、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民警之星”、“苗岭好交警”等荣誉称号。
姚水长在乡场上帮村民卖猪崽
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2013年2月,姚水长从岑巩县交警大队调入凯里市交警大队,成为大队事故处理中队一名民警。
姚水长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为此,他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注重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特别是在大队开展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加集中学习、讨论座谈活动,并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十七大”、“ 十八大”会议精神,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他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姚水长在乡场上帮村民卖猪崽
他常常警省自己:“作为一名警察,代表党和人民执法,在执法过程中的丝毫偏差都会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此,在平时工作中,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一有时间就扎进书堆,精读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机关“三考”基本法律知识读本》、《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内务条例》、《交通警察执勤执法规范》等法律法规,钻研一切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学问,并且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运用于交通执法过程中。
姚水长到民族节庆现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通过努力,逐步使自己成为一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全面人才。大队分配的工作任务不管有多么艰巨,他都从不叫苦叫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攻下了一道道难关。
管好农村交通,当好“守护神”
2014年3月,姚水长服从组织安排,到凯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旁海片区中队当中队长。
针对辖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的交通秩序混乱、事故多发、交通违法现象屡见不鲜,道路安全形势严峻实际。姚水长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农村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加大巡查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摆上路面;把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客车超速超员、农用车、三轮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等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作为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点,不定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做到发现一起,严处一起,教育一起,始终保持严管严罚的高压态势;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深入到各村寨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姚水长进村寨向留守儿童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作为一名党员,姚水长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群众,乐于助人,遇到群众有困难求助时,他都会乐于相助,当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会尽力去维护。2014年6月16日上午11时许,在接到当地派出所电话,一男子报警称其停放在路边的一辆普通二轮摩托车不见了,根据摩托车上装载的定位跟踪器显示该车正位于姚水长中队辖区。接到报警后,姚水长带领民警对嫌疑车辆所处的旁海镇菜场进行了设卡围堵。11时40分,犯罪嫌疑人骑着所盗抢的车辆从菜场路口出来,被姚水长和民警制服,并将嫌疑人移交当地派出所立案侦查。当天,失主给他们送来了一面锦旗。
姚水长进建筑工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当年,他带领民警进村入户、进中小学校开展了宣传活动50多次,开展交通违法集中整治行动20次,暂扣无牌无证摩托车300余辆,行政拘留5人,追回被盗摩托车21辆,协助抓捕涉嫌盗窃车辆嫌疑人1人,有效遏制了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办理醉驾案件,遏制事故发生
凯里市是黔东南州州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族节日较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难免喝杯酒。通过公安机关的严格执法和广泛宣传,广大群众守法自觉性明显提升,“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抵制酒后驾驶的良好风气。但是,有些驾驶人抱饶幸的心理,醉驾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
姚水长和村民一起劳动
2015年,凯里市交警大队决定抽调姚水长回大队办理醉驾案件,期间,他和同事们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行为,建立办理醉驾案件长效机制,从严从快查处和办理醉驾案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间,姚水长和同事安共办理危险驾驶案件68起,毒驾案件2起,行政拘留案件99人,当年,他在全州公安机关使用“法度智能笔录系统”中排名第二名,这跟平时的工作分不开的。大力办理醉驾案件,有效的遏制了的事故频发率,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也从根源上得到了治理。
警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闪耀
2017年3月,姚水长被组织安排驻村,作为凯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驻水寨村第一书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的短短时间中,与广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驻村后,姚水长积极参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会、工作会议,研究扶贫开发、民政救济、人畜饮水等工作。经常深入村寨角落、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村民拉家长、谋发展。走访村老干部、老党员、经济能人等,基本掌握了水寨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对群众的疾苦,老百姓的要求一一记在心头,确定了驻村工作的目标。
姚水长和村民一起劳动
为了使一年的驻村有所作为,姚水长出思路,出点子,对党务村务重点研究,创新亮点;抓协调,抓沟通,对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不拖延。凡是村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采取“一事一议”制度进行集体讨论研究,达成共识。针对水寨村地理位置较偏、人员素质较差,外出务工人口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重等现实情况,做到扶贫先扶志,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跑项目,培养村两委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能力;积极协调资金,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作为一名交通警察,姚水长知道把村里交通管理工作做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他把“贵州省农村道路监管云平台”用好,进村入户摸排全村车辆和驾驶人情况,并建立台帐;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目前,水寨村道路交通秩序良好。
接到驻村任务之初,姚水长心里最担心的是怎样才能让群众接受自己。然而,水寨村有太多的村民需要他拿出行动去帮扶,根本不容他多想。驻村后,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办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17年,在他的协调下,凯里市公安局帮扶送给水寨村40吨水泥用于修上水组通组公路和广场。姚水长和村民一起上阵,工程进展顺利,受到上级领导表扬。驻村以来,姚水长做了许多让群众暖心的事情,被村民称作“我们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