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焦点
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老人被推进手术室后,电梯维保单位的负责人也赶到了医院。“截至目前,吴老伯7万多的医药费都是我们垫付的,出现这样的意外我们也不想看到,但事情已经发生,第一时间就是保证救人。”
不过,吴老伯的家人和维保公司在沟通上还是产生了分歧,双方争论的焦点就是:电梯维修时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维保公司认为,他们已按规定要求设置护栏,维保人员具有政府认可的上岗资格,现场作业也符合操作规程,没有违规行为。“我们也了解到,老人移开了放置在扶梯维修现场的警示护栏,进入了正处于维修中的自动扶梯。”
对此,吴女士表示不能接受,她认为警示没有力度,护栏围不住。理由是电梯处于公共场所,而且作为特种设备,电梯调试本身就存在很多危险因素。
“警示牌上写的是‘电梯故障 注意安全’,明显没有力度,我认为应该是‘严禁入内’;其次,他们所用的护栏是塑料管做的,很轻,风一吹就倒了,根本围不住。退一万步讲,维修人员的安全意识非常差,否则怎么会电梯上有人都没有注意到就开动电梯呢?”
律师说法
提醒要到位才能免责
昨天,杭州路桥隧道养护公司相关负责人沈经理表示,经过初步调查,这件事情应该是一场意外事故。
事发后,杭州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也已经介入调查。昨天下午,记者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相关负责人得到确认,已经在调查事发过程的具体细节,包括维保的过程。
对于这样的意外,杭州海浩律师事务所李慧律师认为,尽管老人移开了维修护栏,乘了维修中的自动扶梯,但事情的关键是,维修单位应该在提醒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达到劝阻的功能,才能免责。
“比如说提醒内容上,要使常人能够明确知道存在危险,而且是禁止通行的内容;在提醒的形式上,警示牌要摆放明显,能够一目了然。”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