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巾帼妇女郭荣利—有信念就一定会成功
聋哑塑料厂“最温暖的家”
近日,记者来到施秉中山大道,远远的我们就看见了“聋哑塑料厂”的牌子高高的挂在厂房上方,耳边传来阵阵“轰咚轰咚”的机器运作声。塑料厂只有两间的门面那么大,却是23个工人的“最温暖的家”。
这家塑料厂的老板是一位52岁的中年妇女,名叫郭荣利,重庆壁山人,1978年与丈夫相爱嫁到了贵州施秉县牛大场。
据介绍,荣鑫塑料厂于2005年正式成立,又叫“聋哑人塑料厂”。目前,塑料厂有23个工人,其中8个是聋哑人,15个是失业的中年的农村妇女,厂里的聋哑人中,年纪最轻的25岁,年纪最大的有50岁。郭荣利的小儿子蔡万祥和媳妇也是聋哑人,在厂里蔡万祥既是技术指导员又是最好的沟通员。
“在外打工的这些年,实在太苦了。因为我小儿子是聋哑残疾人,在我心里,非常的痛苦,觉得残疾人在外打工太难了,所以,回到施秉我一心开厂,扶持残疾人就业,能够解决好多算好多,为当地的残疾人做一点贡献”郭荣利说。
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工作25天,包吃住,基本工资50元一天,另外,提成按吨来抽成,老板娘为了鼓励他们积极上班,只要他们上一天班就可以的多得一块钱。
一路走来,塑料厂经历了许多考验,也困难重重。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而很难交流,但他们都很聪明,工作时,我亲自在场指挥,慢慢的,我跟他们也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的交流手语。
说到自己的员工,郭荣利骄傲的对我们说:“他们工作认真,刻苦勤劳,很为企业着想。这两年有时感觉很累,真的不想做了,可是,每当看着厂房里不停地转动轰鸣的机器和他们辛勤工作的样子,我就知道,我必须坚持下来。”
“在这里上班,每个月可以拿到大概3000块钱的工资,现在我可以给我爸爸看病了,还可以支持我弟弟读书,老板娘每天都给我们做饭,有时,还给我们买衣服,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照顾我们。”刘江福比划着手势说。
刘江福在塑料厂工作了5年,之前因跟蔡万祥意见和合而闹矛盾离开了塑料厂。在离开的一年里,一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能打零工。一次,刘江福骑摩托车撞了人,他老板不给他发工资,无奈之下,只能厚着脸皮来找郭老板请求帮助。郭荣利听后二话不说就跟刘江福一起去医院付了住院费,还帮刘江福要回了应得的工资。就这样,刘江福再次回到塑料厂,可这一留4年过去了。“我十分感谢老板娘,她是我见过最好的老板,而且,每个月30号准时发工资,从来不拖欠我们的钱。”刘江福说。
现在,郭荣利正在争取进入施秉的工业园区,希望把塑料厂做得更大、更好,能解决更多的残疾人和当地剩余的劳动力就业。(王俊)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