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张应诏:皇褒“天下清官第一 环中治吏无双”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7-12 09:16:39  来源:  

  康熙皇帝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龙须大愧。后来皇帝准备为张应诏修造一幢府第,就派人到老家去用铜尺丈量地基,后因朝庭出了一些事,张家的府第就修不成了。

  雍正三年(1725),张应诏因年迈告原职回归故里,时年68岁。张应诏启程之日,共发扛担十八挑,每担重约五、六十斤,他途经岳州时由于奸臣上本认为:“自古鱼水相依命,从来冰炭不同炉”,当地僚中垢者奉旨阻止,不准张应诏带走这十八挑扛担,理由是怀疑扛担里装的都是金银珠宝,要张公无条件留下交出来。张应诏再三说明,我没有带上一份金银,全是自己所用之物。双方经过长时间的争执不休,结果张应诏就与当地官人们打起赌来,打赌前,并立下字约。内容两条:第一条:若这十八挑扛担里面装的是金银财宝,张应诏就愿意承担砍头之罪;第二条:如扛担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你们就要按照这十八挑扛担的总重量补足张公的金银财宝。结果全部打开扛担一看,在场的人们全都惊呆了:这十八挑扛担里面装的除随身衣物外,全是红砖、青瓦、犁头、犁片和书籍等。

  旁边有人问张应诏,数千里之遥,你将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挑到老家去为什么?张应诏答:“这些东西比金银珠宝还值钱。犁头犁片、书籍带到老家去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以耕读为本;红砖、青瓦拿到老家去是为了做模样自制起一幢书院给学子们读书档风遮雨”。他们听了,哑口无言,乖乖地拿出金银一万多两赔给张应诏。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三月,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告京归里后,将赠银购置犁、耙、锄、刀等农具,带回家乡,分送四邻,自家房屋都没增添寸椽片瓦。见家乡学馆颓坏,子弟无读书场所,“汲汲以培养人才,训导乡里为已任”,联合乡中绅士及父老子弟带头捐金、捐物,广开隆里文化之先基,先后修建“图园书院”和重建“龙标书院”。为重建的龙标书院,张应诏首先捐出家中可为正柱杉树数十根,又拆自己小楼3间辅助。家乡父老也慷慨捐资,修复“龙标书院”。 张应诏请师授课,并将皇帝赐赠图书及家中所藏经、史、子、集与有关农、医各类书籍60多种2000余卷捐入书院,还捐良田12亩作学田。隆里重建的龙标书院,在《开泰县志》中被列为黎平府八大书院之首,可见它在当时黎平府内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雍正八年(1730)6月26日,张应诏于家中辞世,葬于隆里所西飞凤山上。张应诏一生著有《六六记》、《问生编》、《心字图集说》、《楚辞评注》、《将南子注》、《图园集》等著作。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将录其《图园序》、《学莲说》及诗10首。

  张应诏为官四十一年,倾注一身心血为朝庭尽忠,为百姓办事,清正廉洁以及他告归故里,“汲汲以培养人才,训导乡里为已任”,重建“龙标书院”,捐资兴学,为隆里古城的教育文化做了很多好事,隆里古城人们对他十分敬重,直到现在凡龙标书院的师生,每年清明节都要集中为其扫墓,以表对他的缅怀之心。(张凯)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民警巡逻偶遇盗窃贼 顺藤破获案件13起
下一篇:贵州启动省级救灾预警响应 未来一周将有大暴雨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