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一线天,低头十里沟,人均两分地,贫困天注定;吃的红苕根,喝的野菜汤,男子打光棍,姑娘远嫁百里郎……”
这是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蓑衣、两河村群众,过去祖祖辈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所过的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羊桥土家族乡是贵州省10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而蓑衣、两河又是该乡远近闻名的两个极贫村。
不久前,蓑衣、两河产生9个百万富翁的消息在当地群众中不胫而走。
6月16日,从岑巩县城出发,笔者邀约黔东南日报记者胡雁一起驱车近80公里赶到两地采访。
石侦云是我们采访到的第一个农民百万富翁。
他是两河村村长,据他自己介绍,12岁那年,还在读小学的他就用6元钱学费做起了香烟生意,从此聚沙成塔,创业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
“我们这里山大沟深,到处都是扁沙地,人均耕地两分半,种别的,收成不好,祖祖辈辈都是靠栽红苕度日,年成不好的时候,连吃红苕都是一种奢望,先辈都说贫穷是天注定的。”石侦云说。
石侦云偏不信。他打小就学会与命运抗争,立下一条誓言:“累死也不做穷鬼!”
石侦云记得,当年分家时,他父母从公婆手里分得的粮食只有三升大米,其余都是红苕,在那年头,能吃上一口大米饭,比什么都难。
12岁那年,石侦云上不起学,就跑到山上去砍柴卖钱凑学费,他听说做生意可以赚钱,就把卖柴得到的4元钱和母亲给的2元学费当成头本,悄悄买了两条“合作烟”卖,净赚了2元钱,不但交上了学费,还有了盈余。
初中毕业后,石侦云就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从做小本零售生意到做大宗土特产营销生意,做到农产品加工产业,从当地市场做到省外市场,一路做得顺风顺水,目前他的生意更是做到四面开花、八面来财。
据石侦云介绍,在两河村,像他一样创业“创”成百万富翁的还有黄军和黄俊纯,他们俩一个在铜仁市开公司做磁砖生意,一个在当地做建筑工程。
在蓑衣村,我们联系百万富翁舒国胜的时候,他正在地里栽红苕,听说我们采访他,他立即从山上回到家中接待我们。
舒国胜是蓑衣村支部书记,他说,蓑衣村有10个村民组,897人,人均耕地0.24亩,目前还有319人在吃国家低保,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极贫村。
舒国胜没有急于向我们介绍他的“致富经”,而是笑眯眯地介绍别人的“发家史”,比起他们来,他说自己算不了什么。
舒国胜掰着指头数起来。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