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组数据,体现出施秉药农靠种植太子参探索的致富道路。这条道路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肯定。2012年3月,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州委书记廖少华、州长李飞跃等州领导的陪同下,亲自到施秉对中药材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当得知施秉太子参产量占据国内一半的市场,太子参、头花蓼、何首乌3个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太子参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时,栗战书十分高兴,他叮嘱施秉县委、县政府要继续发挥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药农利益。一起陪同考察的施秉县委书记彭世平、县长敖琼在介绍太子参的种植情况时,向省委书记栗战书风趣地介绍:“牛大场镇的太子参产量差不多占据了全国1/2的市场,国内太子参的价格起伏要看牛大场镇的‘脸色’。”
强化措施抓落实
借助外力谋发展
从1993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施秉县太子参全国闻名,种植基地已达到GAP要求,成为施秉县的支柱产业。
这一喜人成绩,彰显施秉中药材发展与速度。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壮大中药材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到家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将中药材种植面积落到实处,施秉县成立了县、乡中药材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两级领导负责制,组建了专抓中药材生产的机构和队伍,对发展中药材业绩实行量化考核,兑现奖惩,形成“同念药材经,万人合力抓”的民族医药发展格局。明确53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和抓中药材发展,并抽调一批工作能力强的技术干部分别任乡、村科技特派员,实行工资与各生产阶段的实绩挂钩,专门服务于中药材生产。施秉县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中药材发展风险储备金,实行订单种植,在肥料、种苗、粮食上进行补贴,化解农民风险,提高药农积极性,确保药农的利益不受自然灾害影响而损失。施秉县紧紧围绕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民族医药企业,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两次编制了中药材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经营”、“协会+大户+农户”、“干部+农户”等发展模式。建成了牛大场镇牛大场村、紫荆村下寨组,杨柳塘镇翁塘寨等一批中药材专业村、专业寨,种植基地形成“药—粮”型、“药—林”型、“药—禽”型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的经济产业带,建成了以山口村、三元公司基地为代表的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如今,施秉已成为贵州省乃至云贵高原最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之一,中药材产品畅销省内外各大中药材市场,一些药材品种已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深受各界药商的喜爱。
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施秉县还积极借助外来力量谋发展,与省中药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建设了科研合作关系,邀请省内外民族医药专家组建了专家团队,每年邀请到现场指导医药生产,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该县积极加大新技术培训和新品种的推广,积极创新中药材种植模式,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该县与贵州信邦、威门、江西江中、广州汉方药业等进行合作,建立了医药科研示范基地,并通过捆绑涉农项目资金向药业基地倾斜,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扶持全县中药材生产,建立500亩以上成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10个,真正起到“点亮一颗星,照亮一方人”的示范作用。2009年,省、州、县共同建立了施秉县中药材产业三方科技合作项目,施秉县利用合作项目资金,支持以太子参为主的脱毒组培育苗、种苗提纯复状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研究,目前已实施了100万株太子参组培脱毒育苗和50亩野生太子参优质种苗驯化栽培,预计2012年可建成1500亩优质种苗基地,3年后全县基本上可以实现施秉太子参种苗的更新换代,为提高施秉太子参的品质和单产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施秉太子参”、“施秉何首乌”、“施秉头花蓼”三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施秉成为全国唯一有三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的种植基地县,其种植技术获得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2008年5月,全省首次中药材种植发展现场会在施秉成功举办。施秉已被广大药商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