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我国整体汽车质量管控体系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恰如汽车召回制度之所以酝酿多年才出台,其中本身隐藏着很多难题。
首先,从目前国内汽车缺陷的认定上来看,就面临难题。比如汽车检测机构少、检测费用昂贵、检测时间长、相关标准不完善。如何准确认定汽车存在质量隐患或设计缺陷而必须召回,确实需要花很大工夫。
其次,由于消费维权体系不完善,汽车消费者与厂商间在出现争议时地位不平等,长期受困于“举证难、求偿难,维权难”。
第三,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自主产品质量还难以与国外大品牌抗衡,如果加大了汽车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实施召回规定,必然对国产汽车带来更大压力。
消费者翘首盼“三包”
盼星盼月,中国消费者终于盼来了汽车召回法规,而另一项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政策——汽车“三包”,也在今年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汽车消费投诉几乎涵盖了汽车及零部件质量、合同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所有领域,合资品牌与进口车的投诉均有所增加。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硬性法规制约,企业投诉处理的效率偏低,而且投诉流程繁琐、反复投诉的现象时有发生。
很明显,更严格的质量监管、更有力的消费者保护措施,是中国汽车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去年开始,国内汽车召回法规加快制定,同时“三包”征求意见再次启动,已经传达了某种信息,即中国汽车消费保护网将越扎越紧。
知名汽车专家杜芳慈指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三包”制度,是对消费者不同形式的保护,召回是针对安全缺陷,“三包”是对安全缺陷以外进行规范,“三包”和召回管理的流程范围、企业赔偿都不一样。
汽车业内专家钟师也认为,根据世界上汽车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三包”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有短痛,但无法回避。
“汽车维权领域的空白,是我国发展汽车社会极大的软肋和短板。”钟师说,“更快出台汽车‘三包’,也许是我国发展汽车产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真正树立品牌质量信心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