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梁龙:田间地头“写论文” 答好时代“赶考卷”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2-11-28 11:45:11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访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驻村第一书记 梁龙
  本网讯 近日,走进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蔬菜大棚,一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油菜苗破土而出,村民们正忙着把棚里的菜苗移栽到大坝上,“梁书记,这一框菜苗搬到哪一块田。”繁忙的人群中,一道忙碌的身影在大棚里一边指导着村民采摘,一边帮忙搬运。“跟着我来。”梁书记回答道。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梁龙博士在稻田边给村民讲解水稻种植技术
 
  村民口中的梁书记,是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农学博士梁龙,2021年贵州财经大学派驻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担任第一书记。
 
  旧州村位于施洞镇西部,清水江南岸,村域国土面积16.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8亩。过去,旧州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尽管2020年已脱贫摘帽,但在可持续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仍存在许多难题,而梁龙的到来,这一切正在悄悄的改变。
 
  谋划特色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去年,我刚来到旧州村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村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的建设,但是村里的发展思路不是很清晰,而且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梁龙站在村委老活动室前说。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梁龙博士在指导村民种植西红柿
 
  为迅速熟悉村里的情况,梁龙一到村里,便以驻点村为家,倾情投入,全力以赴。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走村入户,收集村情民意,努力为旧州的乡村振兴谋篇布局。
 
  “刚开始他们都不相信我!”梁龙在收集群众有什么发展意愿后坦言。
 
  2017年,旧州村通过合作社流转150亩土地组成一块大坝,用来种植红菜薹、白萝卜等产业,结果效益不好,大家渐渐失去了发展信心。后来,又遭受了雪灾,破败的大棚使得坝区一度荒废。
 
  实抓实干,赢得信任。为盘活闲置坝区资源,梁龙来到村里调研后首先建议种植莴笋。但经过往年的失败,大家对他持怀疑态度。最后,经过他和村“两委”多次入户动员后,大家才愿意试一试。
 
  “今年莴笋总共收获了18吨,品质都很好,全部卖出去了。”梁龙笑着说,“通过这件事,大家相互之间才逐渐建立起了信任,有了收入,村干和村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上来了。”
 
  随后,梁龙积极协调资源,争取项目规划实施稻田综合种养工程,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在坝区修建机耕道、灌溉水渠和硬化田坎,将浙江青田模式和当地传统养殖方式相结合,引导群众发展“稻+鱼”产业。“想不到土壤不好的坝子,今年水稻居然亩产量达1400斤,我们只试种了20来亩的水稻,就丰收了3万余斤稻谷,6000多斤稻鱼。”旧州村副主任吴国文惊讶之余连声赞叹。


梁龙主导实施的旧州大坝高标准农田建设初具雏形
 
  转变理念,提振信心。梁龙到来后,积极争取施洞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制定了系列的产业发展激励制度,带领村“两委”利用合作社主动承接一些劳务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改变了以往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敢参与承接项目的思路。并且还让村合作社积极吸纳群众参与到产业链上来就业,以合理的利益分红机制,让村民从项目和产业发展中获益,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他指导村合作社先后承接蓝靛育苗供应、田坎加高加固、春耕秋种等劳务项目,仅今年就承接种植了药食两用蓝靛250余亩、春耕秋种机械翻犁工作面积1000余亩,不仅为村民解决了就业岗位,也为村里集体经济收入拓宽了渠道。同时,还带领村民采用错季发展产业方式,种植了辣椒、西红柿、草莓和发展獭兔养殖等产业。截至目前,有效促进了旧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9万元。
 
  “旧州村在梁书记到来后,产业发展有很大的起色,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旧州村党支部书记张光明高兴地说。
 
  坚持科技兴农,助力乡村产业走深走实
 
  作为农业学博士,梁龙将自己的“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驻村一年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旧州村的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采取“稻鱼小循环、种养大循环”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将旧州村獭兔场产生的粪便投到村里的水稻、西红柿、辣椒、草莓、玉米及蓝靛等农业产业中,增加有机肥、微量肥、微生物菌肥,从而提高土壤活性和生产力,构建种养循环生态系统,实现稻鱼、蓝靛、果蔬、獭兔的绿色、有机发展。也使得兔场的粪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减轻了养殖污染,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有效促进了旧州村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这样,梁书记还经常教我们西红柿、草莓、水稻种植和防治病虫害等方法。”站在一旁的村民龙土耶直言。
 
  一年里,梁龙积极协调各类资金,先后为村里购买了3台小型翻犁机和1台小型挖沟机。“我想再筹购1台翻犁机,在我们旧州村组建一支农业机械化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效率。”梁龙信心满满的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亲自驾驶翻犁机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做驾驶操作示范,手把手指导村民如何使用翻犁机和挖沟机。“等大家都会使用了,农业机械化队伍人才自然水到渠成。”梁龙边讲解机器的使用方法边说。“我们的翻犁机队伍不仅仅是解决本村机械化生产需要的问题,而且还要去承接全镇、全县乃至县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任务。”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梁龙博士驾驶翻犁机在大坝上犁地
 
  同时,他还以上党课、院坝会等形式为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普及科学种养知识,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发展信心,并常常组织群众到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知识讲解、农业机械实操培训等,不断增强群众的农业科学知识运用能力。
 
  下一步,梁龙还想推动旧州村实施“党支部+高校+合作社+村民”的组织模式,计划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纳米硒、纳米膜等科技,将旧州村大坝的稻渔综合种养、大棚草莓、西红柿精品果蔬种植、药食两用蓝靛种植和獭兔养殖全面富硒化,着力将旧州大坝打造成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新型农业示范基地,并依托施洞苗文化4A级旅游景区,促进镇村两级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校村合作,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在人才振兴方面梁龙也毫不松懈。自2021年10月份到旧州村以来,他积极对接施洞镇党委、政府,在村里成立了“施洞镇贵州财经大学博士服务工作站”。主动向自己的“娘家”贵州财经大学请示汇报,牵线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旧州村一道建立了“校村联合”产学研基地。围绕“产学研展销”发展思路,又成功将旧州村申报成为了“贵州财经大学校地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随后在“娘家”的支持下,他再接再励,再次将旧州村成功申报为全省第一批64个“贵州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之一。
 
  通过“校村合作”带动旧州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力量。一方面高校派出人才到村进行实践和研学,另一方面将村级“能人”送到学校培训。今年以来,旧州村先后有21名乡土人才参加了各类培训,其中包括8名致富带头人,为旧州村的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贵州财经大学也有10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先后300余次来到旧州村开展劳动实践实训。
 
  “在村里发展一两个高效益的产业,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这是我驻村的目标之一。”梁龙说。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梁龙博士在查验蓝靛苗
 
  田间地头“写论文”,答好时代“赶考卷”。驻村以来,梁龙始终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抓好村里的产业发展,而且倾力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抓好党支部建设。还先后协调了洗衣粉、牙膏、卫生纸、肥皂等近30000元的日常生活用品,用于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环卫积分兑换等工作,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中来。同时积极走访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了温暖,这些举措得到广大村民的好评。
 
  如今,旧州村在梁龙和贵州财经大学的帮扶下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产业大坝生机盎然,旧州村民喜笑颜开。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梁龙在旧州驻村的时间也已过半。“两年时间不长,旧州村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驻村结束以后我还要申请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继续促进校地合作,把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持续的发展下去,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梁龙坚定地说。
 
  旧州村如何走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田间忙碌的身影、地里留下的脚印、机械轰鸣的声响、田间收获的庄稼、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杨江华、宋扬)
责任编辑:叶敏【收藏】
上一篇:盘祖湘: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开展民族文化研究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