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 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抗感染药报告数量占比连续 9 年下降,但同时肿瘤用药报告增加,严重报告占比更是居首位。
从患者年龄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有明显下降,但应注意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持续升高。
从性别来看,2020 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为 0.87:1,女性略多于男性。
《报告》显示,2020 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一步扩大范围,覆盖率明显提高,全国 98.3% 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较 2019 年增加 0.9 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20 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67.6 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50.6 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 30.2%。
哪类药不良反应最多?
化学药品中肿瘤用药严重不良反应最多
2020 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品占 83.0%;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品占 90.3%。
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肿瘤用药、电解质 / 酸碱平衡及营养药、神经系统用药不良反应位于报告排名前 5 位。2020 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化学药品中,报告数量最多的为肿瘤用药,占 32.2%;抗感染药占 28.3%。
中药中活血化瘀用药不良反应最多
2020 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药占 13.4%;严重不良反应中药占 6.3%。
2020 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中药中,例次数排名前 5 位的类别分别是活血化瘀药(25.8%)、清热解毒药(11.9%)、清热除湿药(6.5%)、益气养阴药(5.7%)、祛风胜湿药(4.6%)。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活血化瘀药占比 41.2%、其次是益气养阴药占比 12.7%、开窍剂中凉开药占 7.9%。
抗感染用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居首位
抗感染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从数量来看仍居首位。《报告》指出,抗感染药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关注的重点。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 2020 年总体报告的 29.5%。不良反应报告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严重不良反应排在前 3 位。
心血管系统用药风险呈上升之势
心血管系统用药是指用于心脏疾病治疗、血管保护、血压和血脂调节的药品,包括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血管活性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和其他心血管系统用药。《报告》指出,近年来,心血管系统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及严重报告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提示应对该类药品风险给予更多关注。
具体来看,2020 年心血管系统用药不良反应事件中严重报告量最多的,分别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
谁更应该注意?
应加大对老年人用药安全的关注
《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65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相关报告占 30.3%,较 2019 年的 29.1%、2018 年的 27.7% 连续上升。2020 年共收到老年患者严重报告占老年患者报告总数的 11.5%,也高于 2020 年总体报告中严重报告比例。
《报告》表示,老年患者受基础疾病较多、机体代谢水平较差以及用药情况复杂等因素影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大,因此仍应持续关注老年人群用药安全。
同时,建议老年人及其家属避免随意自我药疗,不宜凭自己的经验自作主张,随便联合用药。切记不要轻信民间 " 偏方 "、" 秘方 ",以免造成延误治疗或因药物间相互作用带来疗效下降或毒性增加。
总的来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率已明显提升。2020 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 1251 份,较 2019 年 1130 份有所增加。较覆盖率来看,2020 年全国 98.3% 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较 2019 年的 97.4% 提升 0.9 个百分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