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炉山镇:“三个三”工作法推进扶贫产业持续良好发展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1-03-25 15:29:1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近年来,炉山镇深入贯彻落实凯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广“村委会+合作社(大户、企业)+贫困户”模式,通过“三个三”在抓深入、见实效上下功夫,形成了大良田-百兴养殖产业圈、洛棉—百官种植观光产业圈、甘坝—龙洞种养殖产业圈、紫荆—伟勇养殖产业圈“四大产业圈”,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发展,扶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全镇共养殖蛋鸡110000羽、林下鸡18500羽、能繁母猪1810头、仔猪2000头、商品猪2300头、荷花养鱼300亩;种植花椒1650亩;建成110亩保供蔬菜基地。带动贫困户839户,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一、注重“三化”,树立项目实施“风向标”

  一是项目选择“科学化”。积极召开村级扶贫项目库计划编报培训会,重点讲解项目选择和项目库建设的程序要求,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合作社成员、养殖大户等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壮大村级代表性产业、村户发展的目标方向、“双基”设施短板,初步谋划本村发展项目,上报镇级审核,镇级组织专人对各村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扶贫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予以充分审核把关,确保项目库科学规范建设。2016年以来,炉山镇获批产业扶贫项目21个,到户类产业项目4个,共获扶贫发展资金2028.79万元。

  二是项目选址“合理化”。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出备选地址,并经市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和镇政府主要领导、扶贫站、国土所、林业站等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现场水电、交通、地貌、环保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项目科学选址、有效落地。

  三是项目设计“规范化”。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择优选择项目设计方,镇项目办专人级村干对项目设计进行全程跟进,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本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核算,优化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有效实施开好头、起好步。

  二、严抓“三关”,严明实施过程“高压线”

  一是严抓程序关。制定《炉山镇关于扶贫项目责任落实的工作方案》《炉山镇关于建立扶贫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工作方案》《炉山镇关于建立扶贫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工作方案》,严格按照上级扶贫项目审批实施“七流程、十步骤”的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申报、立项、备案、采购、请款、报账等工作。

  二是严抓质量关。按照“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抓到底”的原则,对项目全程、全方位进行质量管理,并聘请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对于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不按设计标准建设等行为,一律要求停工整改,整改完毕后由监理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出具监理报告,项目建成后,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进行验收,杜绝弄虚作假。

  三是严抓进度关。镇、村两级每月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调度,采取机关干部分部门包村组到项目点的方式,落实专人跟踪项目进度情况,提高工程项目责任领导、责任人及责任单位的紧迫感。

  三、走出“三步”,套紧利益联结“紧箍咒”

  一是走好“基础步”。创新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根据建档立卡农户脱贫动态变化情况,以村为单位不定期调整受益人口范围,明确项目分配金额,实行“重贫多发、轻贫少发”的“差异化”分配方式。此外,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实行现金、实物或购买服务等多种分配形式,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扶持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在扶贫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就地、就近劳动务工,获得稳定性的工资性收入,获得扶贫资金支持的经营主体,必须优先招收建档立卡人口劳动务工。

  二是走稳“管护步”。严格开展扶贫资产清查,明晰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置”,明确产业扶贫资金项目产权主体,做好资产移交,对产业扶贫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资产所有权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管护制度,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发挥扶贫成效。

  三是走实“分红步”。按照实施方案及利益联结协议书,督促经营主体落实利益联结主体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及时足额兑现分红资金,指导村级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差异化分配。2016年以来,炉山镇扶贫产业共计发放分红和补助365.4万元,覆盖全镇建档立卡农户839户2739人,人均增收1334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金德丽 杨纯)

责任编辑:杨慧梅【收藏】
上一篇:炉山镇:采取“五个坚持”全力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