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7-11-02 12:00:09  来源: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启动以来,黔东南州围绕四场硬仗狠抓落实,多个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实现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一、坚持党政主导,指挥体系更加健全。在实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的基础上,将全州16个县市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由州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州委专职副书记亲自挂帅担任战区指挥长,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和指挥体系。实行“下抓两级”工作机制,明确州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分别联系全州206个乡镇(街道),县市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分别联系本县市所有村,实现联系乡镇(街道)州级干部全覆盖,联系村县级干部全覆盖。

  二、强化动态管理,建档立卡更加精准。严格落实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要求,通过干部大蹲点、大回访等措施,组织各县市对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地毯式大排查,并通过大数据平台与财政、住建、水务、卫生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对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贫困户”予以清退,同时安排凯里学院、州职业技术学院对黔东南州麻江、施秉、镇远、凯里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评估,进一步提升识别准确率和退出准确率。

  三、推进产业扶贫,增收路径更加宽广。围绕创建“全国有机第一州”目标,按照“北药、南猪、东油、西果、面上稻田养鱼”总体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五大重点产业和一县一业,狠抓以调减玉米为重点的“一减四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播种秋冬季各类绿色优质蔬菜种植面积65.5万亩,实现茶产业综合总产值49.86亿元,完成生态禽出栏1183.59万羽,完成食用菌种植8520万棒,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95818亩,发展“订单农业”127.29万亩,签订农产品销售订单321个,累计订单金额19.81亿元。

  四、完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大力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在省下达2017年3646公里任务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硬化6427公里,修通2060个30户以上村民组通组公路,可实现全州88%以上的村民组通硬化路,彻底打通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全州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占年度计划49.7亿元的89.16%。投资2.05亿元,解决9.68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五、深化易地搬迁,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一是加快搬迁安置点建设。采取“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机制,加快推进以县城集中安置作为主要途径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目前,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搬迁入住15270户64802人,搬迁入住率96.53%。2017年共安排33个安置点33594户137149人,目前已完成投资33.7亿元,占2017年度项目总投资的41%。大力推进以凯里为中心的跨区域搬迁,今年已完成4286人。二是搬迁群众后续保障成效初显。2016年项目已搬迁入住1.5万户6.4万人中,一户一人就业率92.62%;有意愿就业或创业的劳动力得到培训1.2万人,占劳动力人数3.7万人的33%;新建的25个安置小区都组建社区或服务中心,组织了300余名干部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

  六、改善教育医疗住房,民生保障更加到位。一是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效促进贫困户就地脱贫。截至目前,全州2017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已累计开工建设39952户,开工率100%;累计竣工30012户,竣工率75.12%。同时,结合农村环境清洁风暴行动,对危改户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作,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二是教育扶贫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开设绿色通道,实行无障碍入学,严禁先收后返。截止10月10日,全州已减免49048万名贫困学生入学费用,减免资金6693.933万元。认真落实“雨露计划?圆梦行动”相关政策,对应届考入二本以上大学的177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一次性补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0-5000元,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按时入学。三是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体系”政策。目前已落实“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政策9.2万人次,总补偿2.66亿元,精准扶贫对象政策范围内保障水平达93.85%,超过省规定的90%的工作目标。在落实第四重医疗扶助方面,对全州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救助补偿2.29万人次,“四重医疗保障”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100%,实际补偿比达97.5%,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七、用好帮扶资源,帮扶效果更加显现。借助中直、省直等部门定点帮扶、杭州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等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事业。中组部从杭州市选派教师队伍和医疗队伍进驻台江,并安排专人分别担任县高级中学校长和县人民医院院长,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技术有了显著提升,思想观念、管理理念也有了明显改变。杭州市坚持“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和“突出重点、民生优先”的原则,每年安排65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80个贫困村,真扶贫、扶真贫,多渠道、多形式对口帮扶黔东南,在资金项目、产业帮扶、社会事业帮扶、人才智力帮扶、常态化交流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万达集团投入14亿元在丹寨实施整县帮扶,出资9亿元在丹寨捐建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小镇,万达旅游小镇已于7月3日正式开门营业,万达丹寨职业技术学院404名首批学生已入学。

  八、增加资金投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一是脱贫攻坚基金产业子基金得到有效投入。截至目前,全州目前已通过省级银行评审的项目134个,获批基金42.7亿元,占2017年预分配额度66亿元的64.7%,已完成实际投放项目20个共7.76亿元。二是金融扶贫“特惠贷”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已累计向13.64万贫困户发放“特惠贷”70.59亿元,“特惠贷”获得率为42.53%,余额达53.32亿元,余额户数11.56万户。三是涉农资金得到有效整合。2017年已整合财政专项涉农资金35.5亿元,占2017年度计划整合涉农资金40.8亿元的87.11%,整合后计划实施项目1960个,目前已开工1441个,竣工839个。四是财政专项扶贫到位创历史新高。黔东南州已到位2017年度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6亿元,为历史最高,较2016年度的10.69亿元增长36.2%,有力地支持了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

  九、压紧压实责任,压力传导更加到位。一是强化督导检查。以督促检查倒逼压紧压实责任。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州扶贫办、州移民局等部门,围绕秋季攻势、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有力的推进扶贫专项行动的开展。二是强化扶贫领域执纪监督。在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的基础上,2017年8月再次启动扶贫领域“护民生、促脱贫”监督执纪问责专项行动,以铁的纪律,切实保障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强化问题整改。针对省、州、县三级发现的脱贫攻坚各类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每项问题都整改到位。四是进一步压实驻村帮扶干部责任,州县组织部门通过走访、排查、研判,对不能胜任工作的37名村党组织书记和22名村委会主任、27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进行组织调整。

  十、坚持改革创新,扶贫模式更加精准。各县市以“三变”为抓手,以“十户一体”为载体,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推动融合发展抱团脱贫,总结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扶贫模式。如丹寨县的“四增到户”、“生猪代养”模式,三穗县的“三变带五金”模式,模式,雷山县“三变+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模式,黎平县“1244”模式,剑河县“生态脱贫?绿色发展”模式、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出门六有”模式等等,有力地推动了全州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

  十一、注重宣传发动,攻坚氛围更加浓厚。一是树立典型示范。10月17日,全国第四个扶贫日,州委州政府召开2017年脱贫攻坚表扬大会,对全州脱贫攻坚涌现出来的100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40个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进行表彰。成功选树了吴庆贤、赵华甫、郑培坤、吴水根、陈立群、汪四花等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二是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培训。编制《黔东南州脱贫攻坚政策汇编》发放到全州全体干部职工手中,并组织考试,做到人人过关。9月7日,州委召开常委会,会前所有参会州领导先学习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然后集中考试,为全州干部树立了学习政策的良好榜样。同时,各县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三是注重教育引导,激发内生动力。开展“我要脱贫、助你脱贫”三个三主题活动,促使贫困群众转思想、比干劲、增动力、奔小康,组织发动贫困群众立下愚公志,祛除惰性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四是举办“点赞魅力黔东南?助推脱贫攻坚战”募捐义演活动,参加公募的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纷纷走上舞台展示爱心募捐牌,募集款物共计3.72亿元,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与称赞。

责任编辑:田应龙【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苗侗少儿非遗 歌舞展演团赴上海展演
下一篇:黔东南州评选命名21名“最美第一书记”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