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重头戏,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由搬、扶、脱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搬是挪穷窝、是基础,扶是换穷业、是关键,脱是摘穷帽、是目的,为了实现搬迁目的,黔东南州巧打五张整合牌,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有保障。
整合好资源,实现产业全覆盖。整合迁出点“三块地”资源,因地制宜配套发展特色易地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有收入”。如:剑河县在整组迁出地台盘乡排内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的100亩食用菌项目,其中第一期已启动实施,200万元的项目资金已落实,已有100余名搬迁群众报名参加合作社,预计搬迁群众年纯收入增加8000-50000元;黄平县通过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用基础设施结余资金在旧州川心堡村流转盘活耕地52亩新建150个大棚,推行“建好1个大棚,承包给1户搬迁户、解决1人就业,脱贫1家人”的“1111”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搬迁户”的管理方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回收销售,力争搬迁群众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按期致富脱贫。三穗县桂平村搬迁的102户388人,将其原来的224.2亩耕地通过租赁方式流转种植烤烟,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收入人均提高800元左右。
整合好岗位,实现就业全覆盖。以安置点为单元,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逐户摸清底数,精准分析劳动力结构和就业需求,多渠道多层次整合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有工作”。如:岑巩县在开发区集聚了打火机生产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1200多贫困人口就业。剑河县通过与本地企业签订1300余个定向就业协议,组织600余名搬迁到对口帮扶地区转移就业,同时,在开发县内企业就业岗位约1582个的基础上,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际,再次开发42个环卫工人就业岗位。三穗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联系推荐就业等形式,提供了1800余个涉及企业用工、环卫保洁、城市管理、物业服务等业态岗位,能够满足2017年搬迁对象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整合好企业,实现帮扶全覆盖。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积极引入社会帮扶力量,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活动,确保搬迁群众“有人帮”。积极鼓励企业到安置点附近开办工厂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其他行业生产,提供富余就业岗位。采取“干部精准帮扶到人、部门精准帮扶到户、对口帮扶精准到点、社会帮扶精准到村”模式,实现社会力量帮扶全覆盖。全州动员230家企业结对帮扶227个村,为5331人提供岗位。如剑河县与园方木业公司签订了1500个岗位的意向性协议,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城西安置点搬迁入住对象710户、实现就业创业691户。台江县老建材厂安置点的欣峰服饰和费舍服饰有限公司积极与搬迁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整合好技能,实现培训全覆盖。实施“一点一策”工程,开展多种技能培训,确保搬迁群众“有技能”。如:凯里市以“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模式,以云谷田园为核心,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3个,实训基地10个,乡镇教学点66个,累计培训搬迁群众2080人次。榕江县强化搬迁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分别举办了3期家政服务、厨师、驾驶技能培训班,共计220名搬迁群众参加培训,极大的提高移民劳动技能,拓宽了就业门路。岑巩县开展搬迁群众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厨师培训和杂交水稻制种培训15期,共计培训搬迁劳动力103人。施秉县贵州通途劳务有限公司对全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批403户搬迁对象家庭主要劳动力进行了外派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实现1009人外出务工就业。
整合好服务,实现服务全覆盖。建好搬迁群众社区服务中心,以“服务联系卡”落实到每户每人,确保服务“全方位”。2016年度新建的19个县城安置小区全部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小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使搬迁群众留得住乡愁、守得住村俗。同时,全面配套建设完善警务室、卫生室、生活超市及文化活动中心。如:雷山县丹江安置点,以苗族文化和风俗为主,把安置点打造成苗族传统和现代居住为一体的民族特色生活小区,搬迁群众住得舒心、生活得舒适。凯里市在上马石安置小区建十三幼儿园、中小学、卫计中心等,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功能好、交通畅、环境优、形象美的新型安置区。(陆显圣)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