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宣传载体,积极实施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道路交通“大安全”局面的形成。
加强对外宣传,弘扬公安交警正能量
一、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装备精、作风实、保障好的宣传队伍。一、组织健全,宣传队伍强。各大队配强了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并成立宣传机构,配备有宣传人员;二、注重投入,设备齐全。配备有宣传车、专业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装备,保证了宣传装备的充足性和优良性。三、分工明确,采编优势大;四、强化奖惩机制,对外宣绩优者实行奖励,有力地提高了单位和个人做好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年1月,支队举办全州交通安全宣传技能培训,就报刊、电视采写采编知识、新闻宣传纪律等进行系统培训,对全年宣传工作进行部署。台江、剑河、三穗、岑巩、天柱、锦屏等大队也举办宣传民警、协警宣传技能培训,支队宣传科派业务骨干到场上课。并组织业务骨干到麻江等大队进行业务指导。此外,安排大队对每季度进行交叉督查,有利于大队之间交流、学习、提高。
二、加强对外宣传,弘扬公安交警正能量。今年以来,支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狠抓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不放松,呈现了强劲势头。今年1-10月9日,电视类国家级24条、省级206条、州级450条;报刊类国家级上92篇(其中《人民公安报》上57篇,全省上该报第一)、省级175余条(篇、幅)、州级259条(篇、幅)。
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特色宣传
针对不同对象,选取不同的内容,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一、利用苗侗语宣传交通安全。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等民族,以苗族、侗族居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支队在宣传民警配置上,要求宣传民警必须是少数民族,精通苗、侗等少数民族语言。在宣传中,民警采用苗侗等少数民族语言,并和汉语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交通安全常识,传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深受群众欢迎。
二、巧借民族节日做宣传文章。黔东南州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各县市交警大队结合辖区节庆实际,组织宣传民警深入活动现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三、自办交通安全小报免费送司机。2004年以来,各交警大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办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小报。10多年来,全州共印刷了近150万份,这些取名为《漂城驾友》、《思州驾友》、《苗疆驾友》、《驾驶员天地》、《驾友之窗》、《驾驶圆》等,大多宣传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遵章守法、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
四、让提示语走进千家万户。支队积极与《黔东南日报》合作,编交通安全提示语,及时在《黔东南日报》刊出,让交通安全提示语走进辖区的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互动宣传
充分利用和发挥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等“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一、用微博做“嫁衣”巧搭平台。利用微博第一时间向网民公开警方开展的为民服务、便民服务举措,发布辖区路况、天气等信息,定期曝光重点车辆违法行为等,并及时解答、回复群众的留言和提问;鼓励群众通过微博建言献策,积极参与交通管理;随时随地倾听群众呼声,接受咨询。截至10月9日,该支队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总博文6405条,拥有粉丝45万人。
二、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公益宣传。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关注度广、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向广大微信用户发布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视频、日常出行温馨提示等信息,有效提高群众交通安全的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去年1月,支队还启用微信公众平台,在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发黔东南州道路交通管理动态信息,实时互动交流,解答群众咨询等1.4多条,阅读60万次。
今年以来,全州累计进辖区社区950余次,行政村850余次,学校950余次,播放交通事故案例光盘3800场次,巡展事故挂图750场次,为学生讲交通法制课95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60余万份,受教育群众达100余万人次。(唐光新)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