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11-13 11:43:0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由贵州黎平、从江侗族歌手演唱的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一、侗族大歌“讲好中国故事”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结束,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侗族大歌与全球76个优秀项目一起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上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出侗寨、走上世界舞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侗族大歌这一人类天才的杰作,终于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听到“在单调的东方民歌中,发现了和声”的信息后,不远万里,两次来到黔东南的侗乡山寨,决定把古朴悦耳的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去。他说:“这是对一个长期没有文字的民族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补偿。侗族是音乐的民族,侗乡是歌的海洋。”

  1986年9月28日晚,来自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一群头挽发髻、颈戴项圈、身着紫黑色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应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之邀赴法演出。首场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激动地对法国《世界报》、《解放日报》、法国各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说:“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闪光的声乐艺术,在世界上实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爱的。”

  200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协议,共同开展侗族大歌申报第三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

  这一次的申报侗族大歌并没有入选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唯一有效的候选代表作品,但是,通过侗族大歌申遗工作,使侗族大歌这一人类天才的杰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评委的高度认同,达到了“借申遗之路,扬大歌之名”的效果。

  2008年初,当新一轮申报工作开始时,黔东南州以开阔的视野跳出了县域区划的限制,将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侗族大歌流传地集中捆绑进行申报。侗族大歌作为贵州省唯一候选项目,被文化部确定为2009年中国的15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初选项目之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

  2009年,侗族大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加大人才投资,打造品牌建设,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在侗族大歌成功“申遗”5年之后,一项旨在推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出炉。根据这项计划,今后5年,省财政每年将投入约1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侗族大歌保护传承工作,通过校园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让更多人传唱侗族大歌。

  同时,贵州省还把传承发展侗族大歌与国家山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结合起来,开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培训班”,举行侗族大歌“百村大赛”。

  侗族大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离不开以当地族系和地域特征的自然生态和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可以说,侗族大歌是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下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因此,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2500年文化的积淀,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侗族文化与侗族文明就是通过“歌”这个载体而代代传承的。

  侗族大歌属于口传文化范畴。侗家无字,但侗语代代相传。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南部方言区。侗语声调多,字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而有规律。有人说侗家人说话如唱歌一般,这既说明了侗语在侗族大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在旋律构成中所起的作用,也说明了侗语传而不绝与以侗语而歌确实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侗家人用大歌唱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一切爱恨情仇都歌而流传,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歌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在歌中不断升华。侗家村寨,歌声的和谐美与自然的山水美、人们的生活美和心情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处美的“和谐世界”。

  侗族大歌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能否持久保持这一地位、并继续在中国音乐生活中发挥强大影响力,主要看侗族大歌歌班能否在侗族社会生活中正常地延续下去。当今社会,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族文化保护运动浪潮,侗族大歌入选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歌班国内外演出活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侗族文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关注到侗族大歌,研究视角也在对音乐本身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也逐渐向着相关的侗族历史、社会结构、文化功能、语言风俗、婚姻形态等方面延伸、拓展。作为一个在国内外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与其他中国民族音乐品种,将是中国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法宝。(鲍曼)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用生命谱写“四有”篇章
下一篇: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鸣枪开赛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