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大任务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4-17 11:39:19  来源:  


 

 资料图

        4月14日,志愿者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街道万科社区农民工网络学堂为农民工讲课。当日,江苏省镇江市农民工网络学堂在润州区七里甸街道万科社区成立,来自江苏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将定期走进学堂,为当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传授网上购票、网上购物、网上读书等知识和技能。新华社发(石玉成 摄)

  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壮大。2012年,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亿人,“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改革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发展,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战略性和历史性的影响。

  用改革的思路看待和解决农民工问题

  我国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巨大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育,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农民工的推动。由于以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城乡分割体制,以及推行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中国的城乡比例严重失调,农村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上单一而且封闭。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不仅让农民更好地认识了城市,也让城市能近距离接触农民,加强了城乡之间全方位的交往。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有利于社会成员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促进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转变。

  农民工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而且其实践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经验。突出地体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具有三个创造性的特征:一是“就业带动”。坚持统筹城乡就业,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在确保农民工获得相对稳定就业机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保障地权”。坚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既进得了城,又回得了乡,能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不会既失业又失地,确保在农业不衰退、农村不凋敝、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渐进转移”。坚持分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上世纪80年代逐步消除农民“离土”的限制,允许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90年代逐步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允许农民跨地区流动和进城打工;进入新世纪,逐步放宽对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的限制,确保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有序推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工发展问题,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通过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进一步解放亿万农民工群体的生产力和社会活力,极大地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这个问题,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就业,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是创新社会管理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的战略措施;关系到农民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并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亿万农民工是成为一个总体稳定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流动不定、动荡不安的群体;是成为一个良性发展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出路的群体;是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缺乏关爱、缺少管理的群体,是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挑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潘盛伟【收藏】
上一篇:长沙五旬保安针尖立鸡蛋创世界纪录(图)
下一篇:3名男子抢劫汽车行驶途中车辆自燃1人被烧死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