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底雾霾天气突袭北京之后,去年全国两会,PM2.5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就此带来的环保议题,也是从地方到全国,各级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注重点。
根据媒体统计,今年1月底2月初陆续举行的各地“两会”上,近八成的地方“两会”对雾霾现象及本省份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予以了高度关注。而在如今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治霾方案”也成了各地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民建中央今年将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提案中,环保问题就包括《关于加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提案》、《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谈及“两会”的经济热点时候表示,安全的空气和水,是居民生存的底线。他强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治理空气和水污染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客观要求,是缓解民生焦虑、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着力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透露,今年两会上他将继续对对全国PM 2 .5治理出谋划策。作为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去年在全国两会上钟南山就提出不能“一国两气”,建议全国监测PM 2.5。
同为医务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这次两会也把注意力放在治理大气污染。他建议,由环保部、卫生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空气污染与人口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研究城乡空气质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高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因此需要建立各省区联防联控机制。
摒弃“口头环保”:“美丽中国”需有所作为
“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雾霾治理时说了这句话。治污之路虽难立竿见影,但是环境保护却已刻不容缓。
从2005年首提“生态文明”概念,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再到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高层的战略选择已经凸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但是,接连暴露的环境污染恶果表明,中国的环境形势依旧严峻,法律法规、政策、统一标准以及执法监督等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仍是一大课题。
有评论称,中国正在遭遇谋发展与保环境的“两难”。但是,“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去年12月,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上,李克强就强调,扩大内需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点,“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必然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城镇化”,他表示,中国将把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中。
治污之路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但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今年春节,在烟花爆竹的助力中,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下降,这也让公众意识到治霾除污要从自己做起,要从点滴做起,“口头环保”唤不来碧水蓝天。
两会之后,“美丽中国”将再度起步。在治污决心达成全民共识之后,国家作为该如何开展?在发展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环保怎样“多还旧账不欠新帐”?一系列问题期待答案。(阚枫)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