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省考之前,她主动向街道领导请了一个多月的假,希望能在家里专心复习公务员考试。这也是薛琳父母建议的。
进入面试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公务员培训机构的面试培训班,培训一周,花费1万元。为了更权威,薛琳还专程到省城济南参加培训,因为她认为,济南的师资是全省最好的。
“济南培训班要结束时,全班留下了联络方式,联络地址都是肯定会考上的单位。”培训回来后,薛琳的父母不放心,又给她报了家乡的培训班,授课的是一位已经退休的党校老师。薛琳的父母认为,党校老师更能理解面试考官的心理。
那段时间,白天听课,晚上就在桌子后面对着父母和一台摄像机做模拟考试: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第三点是什么,联系自己和实际又是什么,像是时事评论员似的。
准备面试的时间里,薛琳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在那20多天里,强大的思想压力让她瘦了近10斤。
面试过程中,薛琳获悉,几乎每个考生都参加过面试培训班。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两万元。
我为“国考”狂的背后
“一定要像范进一样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功夫下到了,一次考不中就多参加几次。”薛琳告诉记者多次参加考试的原因。
据某网站的调查显示,刚刚结束的这次“国考”中,第一次参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三次及三次以上参加的比例则达到了30%左右,而六次以上报考者在此次考试中也占到了9%。
同样,除了工作稳定、福利好之外,不断被刷新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之高与录取比例之低也似乎都在共同佐证公务员群体是幸福的。一份在今年上半年,由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出具的《机关文化建设与职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也从侧面解释了这类“范进”式赶考的内生动力,这份报告指出,据统计,74.1%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
今年2月,“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也显示,59.3%的居民认为国家公务员获得幸福感更高。同时,在2011年的“两会”调查中,曾有40.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对伴侣的职业有要求,希望他是公务员”。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家乡小城,已到27岁大龄的薛琳在过去的5年里一直没有谈过男朋友。
“那时我是村官,没有编制,感情也讲究门当户对。”薛琳这样解释。眼下,已经“体制内”的薛琳一点都不着急。在她心里,正如父母所说的那样,只要捧上了“铁饭碗”,什么都好说。
薛琳希望自己伴侣的职业也是公务员
诚然,在很多人眼里,公务员的工作稳定、体面、福利好甚至清闲,被称为“金饭碗”。但在今年“国考”的职位表上,有不少职位在备注里清晰地写着“需要加班”、“长期出差”和“条件艰苦”等说明。被称为“史上最苦的金饭碗”。
然而,这些在薛琳眼里都不是事儿,旱涝保收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薛琳的同学聚会都会拉着她一起参加,跟以前的朋友、同学在一起时,她有一种“抬起头来的感觉”。如今的“体制内”,终于能够一扫她几年来四处赶考的低迷。薛琳认为,这就是公务员社会地位高的体现。
由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中明确指出,“试用期内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2013年度公务员考试”。因此,薛琳才没有报名今年的“国考”。
在记者与薛琳交谈的过程中,薛琳的QQ音乐一直放着一首歌,叫做《在路上》。薛琳告诉记者,哪怕现在已经捧上了“金饭碗”,她依旧觉得自己还在路上。
薛琳说:“在35岁之前,我仍然会去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希望能考到像海关那样‘香饽饽’里去。”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