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最低的工资,做最多的事情”
“现在全厂工作最忙,任务最重,职务最多的就是数黄亿荣了。她不仅是工厂的生产车间主任,还是仓库管理员和工会主席。”公司张树钢副总经理说。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做得很出色!”
然而,黄亿荣拿的工资却是全厂最低的,月资1200元。
尽管如此,黄亿荣没有丝毫的怨言。照样以厂为家,兢兢业业做好一切。
丈夫杨昌和对此有意见,他说:“不晓得她到底投哪样?一天起早贪黑,泡在工厂工作,好像那里才是她的家。除了厂长,工厂就是她最熟悉技术业务。有时候深更半夜遇到生产或设备问题,职工不懂,一个电话打来,她就爬起床从家里摸黑到厂里去帮人家解决。有时候大冬天的,要过河,没桥,就赤脚淌水过去,哪个受得了,幸好是她身体硬,一般人早就不消了!”
搞库房管理,黄亿荣更是有一手高招。工厂先前仓库管理比较混乱,摆放东西无序,经常丢失物品,工厂损失严重。她接手管理后,库房货物进出账目做得清清楚楚,材料存取紧紧有条。任何人造成集体损失,该赔偿、罚款的,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绝不宽恕。“现在黄亿荣每年给我们管理上带来的节约就达到10多万元。”张树钢说。
作为工会主席,关心每个职工生活,是她经常要做的功课。
工人大都是本地村民,他们最信任她,有什么喜,有什么忧,都乐意跟她说,他们都亲切的叫她“老黄姐”。
工人有喜,她贺喜,工人有忧,她解决照顾,6年来,自己从每月1200元的工资里支出至少100元照顾有困难的职工。2012年3月,职工杨秀英工作时不慎,眼部受伤,因伤势严重,县医院已无法接受,黄亿荣赶紧托熟人联系上级医院,一个人亲自送到110多公里的州医院进行眼科手术,并照顾她日常生活,一陪就是两天两夜,直到他父亲来了为止。
“既要让工厂长治久安,又要让员工长期受益”
“我在工厂打工不投别的,工厂建在家门口,把农民变成了可以上班领工资的工人,不着太阳晒,也不着雨水淋,一个月一个人多的拿到两三千块钱,比做农活还轻松。这不是我们农民的福份吗?”黄亿荣说。
黄亿荣的丈夫说了一句大实话。以前整个稍寨人家,大多是旧木房,工厂建起来后,工作上班拿工资,一个个富起来,修起了小康房,过起了好日子。
但是有的人还是不知满足,不知回报,还想多占工厂的便宜,悄悄移走工厂的财物。黄亿荣特别不能容忍这种损害工厂利益的事情。
一次,她弟媳妇偷偷拿走工厂的钢筋卖,被黄亿荣发现后,硬是逼她将钢筋退回到工厂去,还叫她写检查向工厂赔礼道歉。因为黄亿荣的铁面无私,工厂的员工再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碰这个硬。
要是工厂拖欠了职工工资或有克扣职工福利的情况,黄亿荣总是大胆站出来,向工厂提建议,要求向职工把问题摆出来,说清楚。如果是工厂确实有困难,那就要交代清楚,拖欠几天,定期兑现。种种福利纠纷,都是在黄亿荣的调解之下,双方最终得到了和平解决。
“我个人的利益事小,公司和员工的利益至上。一个外地工厂千里万里到我们这些小地方来投资落户不容易,我既希望工厂在这里能够长治久安,又希望它能给我家乡的群众带来长期的利益!”黄亿荣说。
有付出就有回报。2011年,黄亿荣同时获得了省、州两级劳模荣誉,2012年4月25日,已是54岁高龄的黄亿荣又获得更大喜讯:光荣当选2012年度全国劳模。(张维军 杨元彬)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