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民生连线- 求职招聘- 旅游- 房产- 酸汤社区- 吃喝玩乐- 黔港微博- 家园博客- 生活帮- 手机报- 团团赚- 专题

订阅
首页| 全州新闻| 时政要闻| 县市新闻| 专题新闻| 民生连线| 视听中心| 黔港图库| 投资黔东南| 招商引资网
首页 > 旅游 > 景区 > 正文

施秉县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组图)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3-18 14:34:24  来源:新华网  

施秉县杨柳塘镇的苗族同胞在祈雨祭祀现场跳芦笙舞。磨桂宾 摄  新华网讯 3月10日,为期三天的施秉县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在杨柳塘镇隆重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近万名...

 

施秉县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组图)

施秉县杨柳塘镇的苗族同胞在祈雨祭祀现场跳芦笙舞。磨桂宾 摄

 

  新华网讯 3月10日,为期三天的施秉县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在杨柳塘镇隆重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近万名苗族同胞参加了这一盛会。

  杨柳塘地区的苗语称为“巴梭”,是由二十多个苗族寨子组成。每年古历二月的午日(两个午日取后午,三个午日取中午)都要举行隆重的芦笙会。活动期间,当地的苗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到巴梭中心地带屯上和老寨自然寨举行吹芦笙等活动。活动内容有祭祀祈雨、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斗鸡、斗画眉、斗牛、赛马、篮球等传统民间节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道”就主要流传于巴梭地区,因此杨柳塘镇又被誉为“刻道”之乡。为传承和发展“刻道”文化,该镇于2010年开始把“刻道”文化展示融入到传统的巴梭二月芦笙会之中,使芦笙会更具魅力和影响力。“刻道”即“刻木”,汉译为《苗族开亲歌》。因其主要内容刻于一尺长的圆形竹木之上,歌师们持棒而歌,因而有此称谓。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以其独特的符号,将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有一万多行歌词的《苗族开亲歌》记录其上。它是苗族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2006年6月,苗族“刻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凯里: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组图)
下一篇:和谐的龙额村边界“河歌春社节”(组图)

相关新闻

分享到: 黔东南微博 QQ空间 新浪 腾讯 网易 搜狐 贴吧 谷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