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施秉县退耕还林“退”出三大效益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1-07 15:34:47  来源:  

 

    据黔东南日报消息  “以前在山地上种玉米,收入不过100多元。退耕还林后,我在山地上种树,并套种杜仲、太子参等药材,收入2000元以上。”在施秉县牛大场镇山口村,村民阮道选提起退耕还林就赞不绝口。


    自2002年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给施秉县带来了三大明显变化: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生态环境改善。施秉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达3.4万亩,荒山造林5.3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42%提高到2008年的54.4%。马号乡是个位于清水江畔的乡镇,过去因过度砍伐树木,导致许多地方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事故,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威胁。2003年,村民自愿实施退耕还林,种上杉木、松木、楠竹等,经过近7年的退耕还林,施秉县有59.4%的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土壤流失减少率达到54.6%。


    农户增收致富。像牛大场镇山口村村民阮道选一样,实施退耕还林后,种药兴林成为施秉县农民致富的一大亮点。如今该县林间中药材生产已发展到1.3万余亩,每亩退耕还林地效益可达2000元以上,退耕农户收入比退耕前人均每年净增400元以上。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甘溪乡是该县退耕还林的重点乡镇,退耕还林后,种植大户蒲代球率先承包300亩还林地种植油桃、黑珍珠葡萄,如今年均收入达2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乡村民自发租赁土地种植桃树、葡萄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果品种植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乡村民利用退耕林地种植果品已达900余亩,解决了30余人就业。预计2年后果品基地将达挂果高产期,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城关镇白塘村退耕户在退耕还林地内发展林下养殖,现有10户退耕农户在林地内放养“山鸡”,放养总量已达到1000余只。

 

(何生华)

 

责任编辑:dreamlak【收藏】
上一篇:杨宏远到黄平调研凯施二级路沿线旅游开发
下一篇:州政府对天柱县社会消防工作开展考核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