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民生连线- 求职招聘- 旅游- 房产- 酸汤社区- 吃喝玩乐- 黔港微博- 家园博客- 生活帮- 手机报- 团团赚- 专题

订阅
首页| 全州新闻| 时政要闻| 县市新闻| 专题新闻| 民生连线| 视听中心| 黔港图库| 投资黔东南| 招商引资网
首页 > 旅游 > 景区 > 正文

一次千里寻踪的萨文化大调查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0-10-09 10:28:4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黎平县龙额乡六甲祭萨黎平县岩洞镇述洞祭萨在萨的护佑下侗民在鼓楼下踩歌堂唱萨歌在萨英灵的护佑下寨老在鼓楼下起“款” 本港讯 (吴兴文 周志光 图片提供 杨志勋)至高无尚的萨神...

 

一次千里寻踪的萨文化大调查

黎平县龙额乡六甲祭萨

一次千里寻踪的萨文化大调查

黎平县岩洞镇述洞祭萨

一次千里寻踪的萨文化大调查

在萨的护佑下侗民在鼓楼下踩歌堂唱萨歌

一次千里寻踪的萨文化大调查

在萨英灵的护佑下寨老在鼓楼下起“款”

    本港讯 (吴兴文 周志光 图片提供 杨志勋)至高无尚的萨神: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信仰萨神。特别是南部侗族地区,普遍信仰萨神。“萨”是侗语“祖母”的意思,萨神即“祖母神”,是侗族地区至高无上的神灵,又叫“萨岁”或“萨玛”,宗教用语称“萨玛天岁”,即最大的女神、天子大祖母等。

 

    在侗乡,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祭萨活动。“祭萨”是侗家人的精神生活,是遍及侗乡的文化活动。在侗族村寨有“未建寨门,先设萨堂;未建房屋,先建鼓楼”之说。“萨文化”是整个侗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侗族社区意识形态的总和。侗家人的所有生产生活,都围绕着对“萨”的崇拜来展开。

 

    2007年,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了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重要决定,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成为试验区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2009年底,原黔东南州政协主席粟多能来黎平调研,针对黎平萨文化比较浓郁、完整的现状,要求黎平县政协在萨文化方面重点进行调研。为此,黎平县委常委会将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课题作为2010年黎平县政协的调研课题。

 

    为做好此次调研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侗族地区萨文化的起因、演变及丰富内涵,黎平县萨文化专题调研课题组从3月中旬开始至9月上旬,对广西、湖南、贵州侗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行程13000多公里,涉及贵州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三穗、镇远、湖南省通道、靖州、广西自治区龙胜、三江、融水等12个县110多个村寨、调查点,全面地了解萨文化的现状和传承情况。

 

    如何保证此次调查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确保课题调研取得实效,课题调研组成员杨祖华介绍说:“第一项是明确调查内容:收集已经发表、出版的关于萨文化研究的所有文献,了解萨文化研究成果和研究程度;收集民间萨岁古歌、耶歌,并翻译整理;对相关的史迹进行调查,主要是英雄萨的相关史迹和萨坛调查。 收集相关的口碑和石碑材料;对侗族地区祭萨民俗进行调查,了解祭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二项确定调查路线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情况,确定和调整田野调查的线路,不断丰富调查内容。根据黎平县龙额乡杨柳歌先生整理的流传于萨岁山一带《萨岁之歌》提供的英雄萨活动线路进行史迹调查,主要范围涉及螺蛳寨到岜三顺、榕河、八洛、丹阳、弄堂概、萨岁山等地名的认定考察;通过侗族地区各县政协召开当地侗学专家座谈会,了解萨文化在该县的分布、传承情况;直接走访了200多位祭师、歌师、寨老及民间学者,深入了解萨文化在当地的传承情况及表现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收集相关的祭词、歌谣、传说等;对全县萨文化现状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并根据汇总的调查结果走访黎平县境内萨文化遗存较明显村寨的祭师、歌师、寨老,一一进行核实。

 

    杨祖华说,按照这样的调查方式和调查路径,研究萨文化的专家、学者可以获得相同的内容并形成相似的结论,符合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要求。

 

    课题调研组负责人、黎平县政协副主席杨志勋介绍:“这次萨文化调查,历时半年多,涉及3省12县110多个调查点,行程13000多公里,调研组经常早出晚归,工作非常辛苦,但大家没有叫苦叫累,而是经常处于文化探索的兴奋状态。在调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萨文化的古歌、耶歌、史迹、传说、口碑、影像资料。各地侗族村寨对萨的崇拜和虔诚更让我们感到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且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萨文化的认识也从过去零乱片面的印象走向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这一次大范围、大迂回的田野调查,调研组研究发现:

 

    萨崇拜处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阶段,是研究人类宗教发生、发展规律的“活化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自然宗教是人类早期的宗教,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是古人对自然界初步认识并形成朴素的信仰,同时也是基于对生命终结的恐惧而产生“灵魂不灭”的生死观,进而完成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侗族“萨崇拜”包含有万物有灵、巫术、占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判等现象,具有典型的自然宗教特征。

 

    人为宗教是指以人为、智慧的因素为主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是人造的宗教,与自然宗教相对。侗族萨崇拜发展到今天,整个南侗地区几乎达到了全民信奉的地步,自然宗教时期的多神几乎融合为一个神“萨玛天岁”,产生了类似经文和教义之类的各种口传文学,并有专业的祭祀人员“登萨”从农业社会中分工出来,呈现出典型的人为宗教特征。

 

    萨崇拜发展到今天,既非纯粹的自然宗教,又不是纯粹的人为宗教,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萨崇拜呈现出“一神主导下的多神并存格局”;二、类似经文、教义的口传文学还不太完善,甚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三、在“三省坡”山麓的部分村寨,“萨岁”并非最高神格,还有与其并列的“飞山公”崇拜。

 

    萨崇拜是神的人格化与人的神格化的综合产物

 

    经调查研究,侗族萨崇拜的早期为自然崇拜,稍后或同时期产生祖先崇拜,在“女权社会”时期被赋予美丽、善良、生育力强的女性人格。在“英雄萨”诞生以后,萨崇拜开始进入“人为宗教”时期,萨神被进一步赋予勇敢、智慧、公正等优秀人格,完成了萨神的最后人格化,形成“萨玛天岁”这一美丽、善良、勇敢、智慧的完美形象。

 

    根据有关传说和推理,她为保卫侗乡与官军战斗英勇就义以后,被知恩图报的侗家人塑造为美丽善良、悲天悯人、英勇善战的超人形象,进而被赋予自然、祖先等神格,成为集自然、祖先、英雄等多重神于一身的神灵,肩负起保佑侗乡平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吉祥美满的光荣职责,进而受到人们的虔诚叩拜和祭祀,实现了人的神格化。

 

    萨崇拜是多种信仰有序复合、重叠的结果

 

    在侗族地区,尤其是其南部方言区,萨是无所不在的,影响着侗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侗家人对自然、对自身的“解释系统”和对生死、对灵魂的“解脱系统”,构成了侗族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从萨崇拜的内涵来看,包含了产生于不同历史年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多种内容,又全都赋予了鲜明的完美女性人格,其产生历程就象海底沉积一样,经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和整合,最后完全融为一体。但是,细细解剖下去,又具有明显的规律,又是那样的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的“粘合剂”,就是那无所不在的完美女性人格。

 

    如果要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萨崇拜的特征,那就是“多重起源,互相融合,层次分明”,是多种信仰有序整合、重叠的结果。

 

    英雄“萨岁”其人其神诞生于黎、从、榕侗乡腹地

 

    在调查过程中,无论是在广西,还是在湖南的乡村,只要提及“萨岁”从哪里来,歌师、祭师、寨老们都把这源头指向了“贵州”,有的说在“俄快”(黎平古称),有的说在“古州”(黎平罗里一带),有的说是丹阳寨——从江县庆云乡弄堂概森林里的一个小寨,也有的说在榕江县寨蒿一带,有的就笼统地说是贵州。大多数地方的哆耶耶词都这样唱,“当初贵州先建萨子殿”。湖南、广西不少的萨坛,均称其安坛师傅来自贵州。通过拜访黎平县尚重镇的吴、石两位祭师,均称自己及祖上曾为湖南、广西不少侗寨甚至部分苗寨安过萨坛。

 

    通过对萨崇拜的调查,英雄“萨岁”诞生并起事于古州附近的顺娄(侗名)——螺蛳寨,即贵州黎平县孟彦镇的罗山村,在这一带与封建朝庭的蚕食力量进行了长期的对峙,并在榕江的岜三顺——位于现榕江县忠诚镇乐乡村的笔架山与官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因敌众我寡军事失利后,英雄“萨岁”率领款军顺榕河、都柳江撤退,并由八洛河口上岸,在云洞——从江县庆云乡所在地稍作休整,经一猎人带路,来到离云洞仅10多公里的“弄堂概”森林中的丹阳寨,在丹阳寨附近的九龙山——萨岁山与官军决一死战,最后壮烈牺牲。也有一说,九龙山一役,英雄幸存并辗转到六甲,最后终老六甲,于是有了“当初在贵州先建萨子殿”——即“萨玛天岁元堂”的来历。

 

    承办这次研课题的黎平县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刘孔轩副主任深刻体会到,萨在侗民心中是至高无尚的,其中祭师在传承萨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次此调查都是通过祭师的文字记录和口述得来的,没有祭师的帮助,就难以深入的调查下去。刘孔轩说:“许多祭师年事已高,加之文化水平又不高,有的祭师念祭词只能念几句话,对祭师的保护非常重要。通过这一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要极积将萨文化申报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杨祖华介绍,在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分别与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美国、加拿大及北京有关院校专家的较高评价。调查报告分“课题背景”、“调查研究方式”、“调查内容”、“调查结论”和“萨文化保护与传承与保护建议”,共4万余字。

 

    “萨文化调研,既是一次文化考挖掘察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交流活动,对弘扬侗族萨文化我们感到更加的紧迫,对至高无上又无处不在的“萨”充满了崇敬之心,也增强了保护和利用侗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侗乡的信念和决心。”长期致力侗族文化建设的黎平县政协主席朱卫平深情地说。

 

    为共享此次调查成果,在省民委、黔东南自治州政协、贵州民族学院等部门、院校及省侗学研究会、黔东南州侗学研究会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黎平·中国侗族萨文化研讨会于2010年9月28至29日在黎平县城召开。来自北京、山东、湖南、广西、贵州及新加坡的侗、汉、壮、苗等民族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共200余人出席会议。并收到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30余篇。会议对调研组的调查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研究和传承、保护侗族萨文化。

 

    后记:

 

    文化是人类的灵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倍受世人关注。保持保留守候一种特色文化,尤为值得珍惜,尤应值得关怀。如何保护、传承侗族历史文化,挖掘丰富的侗族文化内涵,对侗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更好地促进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是每个专家、学者、侗族人和侗族地区人民的共同责任。目前,因为民间掌握萨文化知识的人们大多已到风烛残年,我们必须与死神抢知识,与死神抢真相。

 

    萨文化祭祀仪式、祭祀词以及萨歌中的内容和文化承载量极其丰富和深奥,具有精神教化和劝人向善的积极因素和神秘力量,这也是侗族地区作为一个没有国王的王国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侗款、侗歌等的发展和传承同样离不开萨文化的内容。萨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人们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黎平侗乡3天迎客3万(图)
下一篇:剑河小广村侗族集体婚礼吸引四方来客(图)

相关新闻

分享到: 黔东南微博 QQ空间 新浪 腾讯 网易 搜狐 贴吧 谷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