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7年易地移民搬迁“春季攻势”开展以来,黔东南州通过全面落实“五个三”,从搬迁后续发展上探索建立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扎实推进“五个全覆盖”并初显成效。
一是选准突破口,实现产业全覆盖。盘活迁出地资源,整合迁入地资源,因地制宜配套发展特色易地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有收入”。如:凯里市通过“特惠贷”入股扶投公司,异地发展停车场等产业,保底分红在8%以上。丹寨县利用蓝莓基地产业发展项目,安置移民40余人就业,占地约60亩,预计亩产收入达4800元以上。黄平县通过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盘活安置点基础设施结余资金在旧州川心堡村流转土地52亩,建立了150个大棚,县移民局代表搬迁户和沃润丰公司签订了农业订单收购协议和劳动务工协议,并由公司负责提供种子、技术及销售,搬迁群众参与种植。三穗县桂平村搬迁的102户388人,将其原来的224.2亩耕地通过租赁方式流转种植烤烟,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收入人均提高800元左右。天柱县建立联山新区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移民户将“特惠贷”和移民补助结余资金,入股县城投公司和同源药业,按股金6%-8%的保底分红。黎平县依托贵州黎平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的发展模式,新建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5000亩、本地优质山核桃种植基地5000亩,项目实施7年后,可使参与项目区管理种植管理搬迁群众每年人均增收约1万余元。台江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台盘乡排内村食用菌项目产业发展,第一期20亩已启动实施,完成土地流转和成立合作社,第一期报名参与31户。
二是突出一户一策,实现就业全覆盖。以安置点为单元,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逐户摸清底数,精准分析劳动力结构和就业需求,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有工作”。如:岑巩县在开发区集聚了打火机生产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1200多贫困人口就业。剑河县通过与本地企业签订1300余个定向就业协议,组织600余名搬迁到对口帮扶地区转移就业,同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际,再次开发42个环卫工人就业岗位。三穗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联系推荐就业等形式,提供了1800余个涉及企业用工、环卫保洁、城市管理、物业服务等业态岗位,能够满足2017年搬迁对象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三是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帮扶全覆盖。以“干部精准帮扶到人、部门精准帮扶到户、对口帮扶精准到点、社会帮扶精准到村”模式,确保搬迁群众“有人帮”。如:全州动员230家企业结对帮扶227个村,为5331人提供岗位。从江县创新“干部群众一对一”,对美娥安置点已搬迁的100户结对帮扶户92户。
四是提升搬迁群众素质,实现培训全覆盖。实施“一点一策”工程,开展多种技能培训,确保搬迁群众“有技能”。如:凯里市以“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模式,以云谷田园为核心,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3个,实训基地10个,乡镇教学点66个,累计培训搬迁群众2080人次。岑巩县开展搬迁群众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厨师培训和杂交水稻制种培训15期,共计培训搬迁劳动力103人。榕江县引导斗篷村移民40余户抱团发展,成立家政服务公司,同时开展业务培训、协助完善资质等。
五是搭建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全覆盖。建好社区搬迁群众服务中心,以“服务联系卡”落实到每户每人,确保服务“全方位”。如:凯里市在上马石安置小区建十三幼儿园、中小学、卫计中心等,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功能好、交通畅、环境优、形象美的新型安置区。(杨通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