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10个预期指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培育认定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00个以上;培育科技服务业从业单位120家,产值达3亿元;专利授权累计5000件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以上;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5个以上;科技活动人员5000人以上。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州科技创新发展将重点围绕六个方面,一是以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能力的科技需求为导向,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战略行动。二是围绕大数据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等产业链层级,推进大数据应用技术新发展。三是围绕大健康全产业链技术需求,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四是围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民族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五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六是按照市场规律配置、激励和使用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长效机制,加快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人才。七是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八是引导各类资源向科技创新创业一线聚集,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熊仕琴)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