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充分发挥妇联职能和半边天作用,州妇联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全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创业就业为切入点,从多方联动共建 “留守儿童之家”,创建“乐和之家”、搭建爱心桥梁等方面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领导重视,“党政牵头、多方参与”,共筑“儿童之家”
2013年5月,黔东南州委办州政府办印发《关于开展“三关爱”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儿童之家建设和组建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队伍纳入党委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采取基层党委、政府、社区、教育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等多方参与合作方式,为儿童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
以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创业就业为妇女增收致富关爱留守儿童
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引领广大妇女主动融入经济主战场的新路子。2013年州妇联创造性地提出了以“1151”工程为载体,有效促进我州妇女居家灵活创业就业( “1151”工程,就是培育、建立100个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培树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户、500个以女性为主的微小企业、1000名生产发展能手)。
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种新模式,州妇联通过创新“1151”工程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群众家庭收入,缓解了部分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等社会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出良好的关爱效益,为更多留守儿童留住了母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了我州优质特色种、养殖及加工、民族文化手工产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妇联把“妇女之家”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的社会知名度。
1、摸清底数。2013年底开始,全州妇联系统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对妇字号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基地、乡村旅游示范户、以女性为主的微小企业及女企业家和女能手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建档立卡,为打造“1151”工程奠定基础。
2、狠抓培训。结合不同层次妇女群体的需求和特点,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积极开展“锦绣计划”培训和“雨露计划·三女培训”,两年来共召开产业片区工作座谈、“锦绣计划”培训交流等座谈会6次,举办各类培训班60余期,培训学员近3000余名,争取到位培训资金400余万元,切实提高了广大妇女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3、培树典型。通过培育和扶持基地,积极引导扶持返乡女农民工成为致富带头人,如:黎平县老烟刀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贞琼,11岁时父母相继去世,1998年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2010年返乡创业,先后开办了“老烟刀食城”、“老烟刀山庄”、“香猪黑毛猪养殖基地”,2012年正式成立“黎平县老烟刀生态养殖有限公司”,2015年将“老烟刀”饮食拓展到了贵阳,解决了20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仰啊欧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文枝,18岁起就外出务工,先后到广州、东莞、虎门等地从事服装研究、设计、制作,2008年回到家乡投资,创办了黔东南州仰啊欧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同时开办民族服饰制作,手工刺绣,设计生产培训班,每年培训妇女1000余人,直接解决凯里下岗妇女再就业100余人;施秉县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英,返乡创业后于2013年成立公司,采取“独立研发、培训生产、来料加工”等多种经营形式,公司带动300余名妇女就业,其中专业绣工150人,公司曾为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设计民族舞蹈服饰;黎平县坝寨乡犀牛坡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面积354亩,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带动农村创业就业妇女人数124人,人均年收入3.2万元。通过努力,两年来全州共扶持培育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124个、乡村旅游示范户149户、以女性为主的微小企业636个、生产发展能手1062名,积极向全国、省妇联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妇女创业示范基地,获“全国手工编织就业创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 “贵州省五星级巾帼示范基地”5个,“四星级”8个,“三星级”8个,“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8个,省“锦绣计划”培训项目32个,共获各级各部门各类扶持资金400余万元,切实起到了“培树一个典型、建好一个基地、带动一批妇女、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返乡创业、居家灵活就业的积极性。
州妇联通过实施“锦绣计划”、“1151工程”,共解决全州妇女居家灵活创业就业8万多人,缓解了我州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多方联动共建 “留守儿童之家”夯实关爱服务阵地
1、以创建留守儿童之家为契机,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平台。从2009年开始,印发了《黔东南州“爱心家庭”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州初步形成“爱心家庭”、“代理家长”、“爱心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的关爱网络。2012年,联合州委组织部、州教育局、州关工委,下发了《关于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视频聊天室的通知》,利用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立“亲情视频聊天室”,定期向留守儿童免费开放,目前全州共建“亲情视频聊天室”802个。协助从江县成功申报“乐和之家”项目,先后在贯洞镇宰门村等5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实施,四年来,试点村累计召开联席会议48次,参加义工队伍162人,参加爱心妈妈队伍552人次,达到人人知晓、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2、按“六有”标准,努力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州妇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黔东南州“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与组织部、教育局、关工委等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利用中小学校、幼儿园、亲情聊天室、党员活动室、农村书屋等场所资源共享,按“六有”标准(有组织机构、有活动场所、有基本设备、有专人管理、有明确职责、有经费保障并发挥作用)实现全州城乡基层“儿童之家”阵地的普及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州应建“儿童之家”575个,已建483个, 196个乡镇及287个寄宿制学校都已建立儿童之家,其中,省级示范留守儿童之家52个、州级示范留守儿童之家33个。
整合资源,积极搭建爱心桥梁
围绕“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大行动主题,我会向全州发起招募爱心妈妈/爸爸/姐姐/哥哥/家庭倡议书,建立爱心志愿者档案,扩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全州各级妇联组织依托“儿童之家”,开展“靠近你温暖我”、“我的中国梦”六一论坛、“祖国好家乡美”等形式多样、愉悦身心的集体活动,为孤困、留守儿童创造学习、交流和互助互爱的机会,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州共招募23062名志愿者,其中19887名爱心妈妈,同129556名留守未成年人结成了帮扶对子,开展各类帮扶活动67265次,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近30万个小时,结对留守未成年人学校922所,切实履行“三关心”(生活关心、心理关心、成长关心)、“三到场”(节日到场、生日到场、开学典礼到场)和“五个一”(每月通一次电话、写一封信、走访一次、交谈一次、每个学期关心一次学习)。
注重品德教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我会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家庭”、“文明礼仪知识进校园”活动,连续三年与州文明办、教育局等联合举办“祖国好·家乡美”“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全州60%以上中小学举办了比赛,全州在各县预赛的基础上举办初赛,分别获得中小学第一名队伍代表队参加全省决赛,如2015年我州的两支代表队分别荣获小学一等奖(全省只取1支代表队),中学组二等奖(全省取3支代表队)的好成绩;二是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留守儿童学法、知法、守法能力。利用每年“三八”维权周、“6.26”、“12.4”、普法大讲堂、综治宣传月、禁毒宣传日、“关爱女童,反对拐卖”法制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村寨等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举办普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未成年人保障法》、《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贵州省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讲解,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法规普及知晓率和提高广大妇女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开展家庭护卫网络文化活动。联合相关部门依托家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州家庭教育学会,通过制作音像视频、举办知识讲座、编写宣传资料等方式,面向广大家长普及科学网络知识,提高家长媒介素养,增强网络防范技能。
加强宣传,创造关爱氛围
积极依托各级网络媒体宣传报道关爱留守儿童的好经验、好做法。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杂志、新华网等媒体先后到我州进行采访并作宣传报道, 2014年2月初, “人民日报”记者郝迎灿到雷山县考察我州手工产业,并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传承民族工艺·促进就地增收—贵州16万绣娘踏上脱贫路”的新闻报道;2015年,中国妇女报记者王春霞到我州雷山、台江、县采访返乡创业就业的绣娘后,在中国妇女报上连载了三期“贵州省‘锦绣计划’系列报道”。又如:2013年7月23日《经济半小时》报道的雷山县荣防村留守儿童的故事告诉全国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留守儿童,需全社会关爱等等。
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建议
1、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父母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关心不到位,大多只看重成绩,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施暴行为普遍存在,不易沟通,造成留守儿童厌学、缺少关爱、学习困难;二是“儿童之家”急需稳定的、优良文化素质的、有专业心理辅导技能的、品德好的社工人员,缺少稳定的资金对社工补贴;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普遍升高。
2、建议
一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州红十字会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筹集各界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主要支助“儿童之家”解决留守儿童和“爱心妈妈”的部分生活支出,统一管理支出,也可向爱心人士提供受助人基本情况,由支助人自行前往捐赠,捐赠和支出情况定期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二是对家庭教育立法,从立法的角度来对家庭教育行为进行规范。对为人父母者,进行亲子教育和婚前优生优育教育、母亲教育、婚姻教育、家庭成员教育、两性平等教育以及家庭资源管理方面的教育等。三是定期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正确教育孩子。各级教育部门对家长学校和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定期培训,教导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四是制定政策,重点打击侵犯少年儿童的犯罪行为。党委和政府利用少数民族自治区执法权制定特殊政策,重点打击侵犯少年儿童的犯罪行为,对侵犯少年儿童的罪犯加重量刑,并进一步提高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例如,大多性侵女童的案件,由于种种原因,罪犯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越加助长了他们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五是大力发展我州原生态旅游业、手工特色产业、种养殖业等,将让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吴松涛)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