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留住民族DNA 民族古村落如何薪火相传?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2-05 09:40:1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记者 周燕玲) “民族古村寨是黔东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好它们是一件大事”,2月3日上午,在政协第一讨论组会上,吴治国委员娓娓说到。

  几千年来,村落不仅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续写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

  据了解,我州50户以上的自然寨有3452个,其中规模在100户以上,自然风貌完好建筑风格独特,且利用价值较高的自然村寨多达1288个。目前,我州已有3批共266个村寨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收到保护。
 


 

  吴治国委员表示,虽然政府对民族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困境。

  其主要表现在,一要求改善居住条件而立砖房与保护传统木房保护的矛盾;二是人走寨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缺人;三是城镇化和乡村建设进程加快,物质和费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蔓延;四是政府相关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民族古村落保护中产业扶持缺乏路子等。

  会上,他建议要继续摸清底数,搞好保护规划,具体明确到一个县或苗、侗族地区以及其他民族,各自保护哪些寨子,保护哪些文化元素,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

  同时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力度,依据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文化传承基地,选代表性村寨建立相应的民族博物馆,做好非遗文化元素的记录和整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凯里学院的历史系和中文系等正规班次开设本土文化课程。

  此外要有目的的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凡100户民族村寨,都要明确专门的文化传承人,并给予工资性补助,让优秀传统文化与保护后继有人。改善传统村寨的公共基础设施,但要保住它的“根性文化”。

  最后,吴治国委员坦言,要在保护传统村寨时为其积极探索一条致富路,比如发展旅游。

  其实,旅游本身也是一个引发文化变异的因素,怎么在保护的前提下,寻找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民族古村落能否薪火相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特邀界二组讨论提出:政协委员要敢于说“不”
下一篇:“盖猪圈也请客送礼”委员建议狠杀农村送礼歪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