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帮农民插秧打谷、帮农民挑粪理发、帮农民立新房……在一些人的眼里,成立于2012年1月,被誉为“南泥湾”警队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警支队高速大队六中队总是在“不务正业”。但中队负责人蒙培林在他实际工作中切身体会到,在基层一线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所做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心。在蒙培林的影响下,六中队80、90后的新警们时刻心系辖区群众,心中有着深厚的百姓情怀,为民利民成了自觉自愿。下面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例——
守一方平安 让群众心安
镜头一:2012年10月2日凌晨,六中队民警在黎平县肇兴隧道附近抓获两名专门盗窃高速公路电缆线犯罪嫌疑人。
当日凌晨3时26分,黎平县桥隧所监控室值班人员发现在该辖区肇兴隧道(上行线)内停靠着一辆遮挡车牌号的白色面包车,两人从车上下来后,开始掀翻隧道内的边沟盖板,并将两根电缆线拖出边沟牵拉前行。见状,值班人员赶紧将情况汇报给正在执勤的六中队民警。初步怀疑遇上盗窃高速公路电缆线的犯罪嫌疑人后,立即召集所有民警拦截和捉拿作案车辆及嫌疑人。当日凌晨4点半,在该辖区杉树坳隧道进道口时,在警车紧追无法掉头的情况下,犯罪嫌疑车辆被逼停。民警从车上搜出老虎钳、钢钎、电筒等作案工具及被盗电缆(系风机电缆),估计被盗长度为600米左右,其中有一部分电缆还遗留在作案现场,价值超过10万元。
镜头二:2013年1月23日凌晨,一辆未悬挂号牌的面包车途经厦蓉高速公路从江东收费站出口时,被民警拦停检查。当民警要求驾驶员出示有效机动车驾驶证和行驶证时,该驾驶员声称忘记携带了,在询问驾驶员为何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时,驾驶员称号牌昨晚被盗,但不知车辆牌号。
驾驶人的行为表现引起了民警的怀疑,通过对车辆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查询获知,该车粘贴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上显示的号牌为贵HC90××,与公安系统应用平台上查询的号牌显示信息相符。但该车点火开关已被撬开改装,电源线外露,登记人住址为黎平县永从乡,而非此驾车人。民警经与黎平县永从乡派出所查询后得知,此车车主为覃某,该车已于22日晚被盗。于是,警方迅速将驾车男子控制。经审讯获悉,嫌疑人吴某盗得此车后,因怕被警方查出,遂拆下车牌“冒险”上路。不料这反而引起警方注意,顺藤摸瓜,抓获盗车贼。
镜头三:2013年11月12日凌晨,黎平县一六旬老人因到从江县看芦笙比赛,返回时迷路走上高速公路被六中队民警发现,连夜驱车30余公里,将其安全送回家。
据介绍,12日零时20分许,天空正下着大雨,李洪东等民警沿厦蓉高速公路巡逻至从江东收费站匝道时,发现一人在高路上蹒跚而行,原来是一位老人,老人全身湿透。民警立即将老人带到中队值班室,一边找来衣服让老人换上,一边吩咐食堂准备饭菜。老人名叫赢龙运,家住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四组,今年65岁,至今独身。11日上午,他搭乘便车来到从江县洛香镇观看芦笙比赛,返回时因迷路,走上了高速公路。
镜头四:2014年8月16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通天运货物运输有限公司驾驶员李祥波代表公司6名驾驶员将一面印有“风雨无阻一心为民 敬职敬业无私奉献”的锦旗送到六中队负责人蒙培林的手中,以此感谢中队民警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当日17时左右,该中队民警陆德顺、杨宏超巡逻至辖区厦蓉高速和黎洛高速联接线时,发现往黎平方向有三台重型挂车停滞在联接线上,民警立即鸣警笛靠边停车并迅速下车查看究竟。原来,因道路弯道弯度大,三台运载风力发电机扇叶片的重型挂车无法前行,进退两难,已几乎将联接线完全封堵。民警到现场时,重型车队后方已停滞有数台小车。因当时正下暴雨,视线较差,随时可能出现追尾事故的险情。
民警迅速在现场摆放反光锥形筒,引导后方来车(往黎平方向)由从江东收费站匝道出站再转行黎洛高速,同时向中队负责人蒙培林汇报情况请求支援,蒙培林立即带领民警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后,决定采取半幅通行的方式来解决。两个小时后,三台重型挂车和停在联接线上的其他小车全部由从江东收费站出站后在站前广场调头进站行驶黎洛高速,联接线交通恢复正常通行。
面对大火肆虐 他们冲锋陷阵
镜头一:2012年1月14日,从江县洛香镇老寨村一木楼发生了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威胁到了存放于此的大量轮胎和着火点对面一家氧气、乙炔供应站的安全。六中队民警闻讯及时赶赴现场,通过人工搬运、请来马拉车运输等方式及时将轮胎和氧气、乙炔气罐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故发生,挽回财产损失40余万元。
救火
镜头二:2012年11月27日,从江县洛香镇十字路口附近一家民房失火。六中队全体民警立即赶到现场时,负责人蒙培林立即将民警分为三组协同洛香镇派出所和群众一起展开救火行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扑救,虽然火势慢慢退下来,但是始终没有完全被扑灭,且浓烟越来越大,民警潘年广怀疑失火的房间里可能还有易燃物品,于是叫上民警龙安洲一起从楼顶跳进失火的房间里。原来,在房间的角落里放着一大堆干燥的柴火,因为被瓦片盖住,水根本洒不到柴堆里,于是,潘年广和龙安洲用胶管从水龙头里接水洒向柴堆,并用木杆将柴堆分散,最后的一片火势终于被彻底扑灭。
干活缺劳动力犯难 搭把手帮忙解民忧
镜头一:2012年9月18日,六中队组织10余名民警、协警深入从江县洛香镇郎寨村帮助农民打谷子。民警不顾风吹日晒,有的挥起镰刀割稻谷,有的民警抱着割好的稻谷向打谷机“奔跑”,有的民警忙着帮农民挑谷子,场面十分火热。民警还忙里偷闲,同群众谈心交流,了解生产、生活及交通管理情况,向村民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镜头二:2013年10月15日,六中队民警和从江东收费站工作人员组成慰问团到从江县洛香镇大团村年近七十岁陆老海家开展慰问,送上了食盐、味精、糖果等慰问品,和他们进行了交流谈心,当了解到的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留下他和老伴照看一个6岁的孙子,因家里缺乏劳动力,种菜的农家肥无法挑到菜地里,担心冬天没有菜吃。民警立即叫陆老海去找来锄头、铲子、粪筐、扁担等工具,经过一个3个多小时的辛劳,终于把几十挑粪料送到陆老海的田地里,消除了一家人的后顾之忧。
镜头三:2013年11月1日,这个普通的日子令家住从江县谷坪乡银下村的五保户吴老争终生难忘,因为他当天不仅收到了六中队送去的慰问品,而且民警还为他洗头理发。当天,民警们一到银下村慰问完后,就在村头摆开架势变身“理发师”,洗头、平剪、推剪、刮胡子……好多孤寡老人都来排队理发。“现在的交警就是好哇,不仅管交通,还为孤寡老人剪头发,这是为咱老百姓办实事啊!”,周围群众得知后,都纷纷赶来看热闹,纷纷交口称赞。
镜头四:2014年6月5日,六中队组织民警通过走访得知,从江县谷坪乡平友村滚光望和留驾村吴瑞方两家的田因修高速公路后,水源被暂时破坏,无法供水影响生产,而那两天正下大雨,田已灌满水正好插秧又没劳动力,负责人蒙培林立即组织五名民警分组到两家帮助,经过四个多小时终于把两家秧插完。
镜头五:2014年8月20日,六中队民警冒雨到离驻地50公里的从江县往洞镇则里村3组开展宣传活动,得知村民杨秀忠正为建房缺人犯愁,负责人蒙培林安排好执勤值班民警后,把其他的8名民警召集到村里,帮村民杨秀忠立房子。抬柱子、扛木枋、打木桩……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新房子最需要劳动力才能立起的框架稳稳地站了起来,杨秀忠和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外国游客有难求助 助人为乐展风尚
镜头一: 2014年2月20日,一位名叫JeanPaul的英籍男子,急匆匆跑到中队执勤点求助,执勤民警积极援助,为其解了燃眉之急。
当日下午4时许,六中队民警正在从江东收费站执勤点执勤。此时,从洛香岔路口方向急匆匆走来一外籍男子,该男子走到民警面前,一边指着其手中的地图一边说着外语,由于语速太快,民警根本听不懂,只是从其神色中感觉到该男子遇到了困难,于是用简单的英语问他是否会说中文,并安慰他不要激动。
该男子听了民警的话后,情绪平静了下来,用英语说他要去榕江,民警先将男子带到值班室,联系洛香中学的英语老师到中队和外籍男子交谈。经交谈得知,该外籍男子名叫JeanPaul,英国国籍,59岁,他昨天搭顺风车从贵阳到黎平肇兴侗寨自助游,早上准备前往榕江,但因为不会说中文,没有驾驶员愿意让他搭顺风车,步行3个小时从肇兴步行到此,因为担心天黑了不安全,刚好在路口看到了警察,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希望带其坐上去榕江的客车。民警随后拦停一辆天柱至榕江的客车,该男子对民警竖起了大拇指,并用英语激动地说“谢谢。”
镜头二:2014年9月7日晚,中队民警从江东收费站开展执勤任务,23时许,从收费站岛亭处急匆匆的走来了一外籍男子,该男子走到民警面前,一边指着其手中的纸条一边说着外语,由于语速太快,民警根本听不懂他在讲些什么。
民警只是从他的神色中感觉到其一定遇到了困难,于是用简单的英语问他是否会说中文,并安慰他不要激动,该男子用英语对民警说他听不懂中国话,民警只是从他手中的纸条看到了一排字:“我来自以色列,我想去肇兴侗寨”。由于时间已经太晚,为了安全起见,民警先将该外籍男子带至中队值班室,为他提供了水、苹果和月饼,并联系到洛香中学的英语老师到中队和该男子进行交谈。
在经过老师与其交谈后民警们才得知,原来该男子英文名叫Tony,以色列人,是自助游客,9月7日下午他搭乘便车从广西桂林出发,到从江东收费站时驾驶员告知他肇兴侗寨就在附近,于是他便在洛香岔路口下车,由于时间太晚,他想先找个地方休息,但是因为别人都听不懂英文,因此没找到住处。他当时又累又饿,看到收费站广场有警察执勤,于是前来求助,他希望警察可以带他去肇兴休息。随后,中队民警开车带其前往肇兴,在到达肇兴后,他连连对民警感激的说着“thanks、thanks”(谢谢)。
考上大学没钱犯愁 “南泥湾”警队爱心圆梦
镜头一:2013年9月3日,被六盘水师范学院录取的伍小兵和凯里学院录取的杨算从中队负责人蒙培林的手中接到了每人4150元的助学金时,高兴得无法言表。
当年高考结束时,中队负责人蒙培林就提出了由中队民警自愿捐款扶持从江县2013年考上大学的两名贫困新生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民警的响应。中队最后决定,资助今年考上至少二本以上、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从江籍大学新生,每学期一次性给予每人至少2000元生活资助,资助他们读完四年大学。
伍小兵是从江县宰便镇公耶村,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父母亲均在家务农,其母常年生病卧床,除了伍小兵外,其家里还有四个孩子读书,因为无力供养五个孩子上学,伍小兵的父亲决定了放弃送他读大学,如果没有中队的资助,他已经准备走上打工之路。杨算是从江县秀塘乡打边村的一名女生,今年被凯里学院录取,她的哥哥也是今年考上了大学,而一直在家务农的双亲,无法同时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因此,杨算也一直处在失学的边缘。
六中队的助学活动还得到了从江县明达水泥厂、从江东收费站等单位职工的支持,许多老板和职工也纷纷捐款5300元,加上高速大队六中队民警捐款3000元,最后共筹集了8300元的助学资金。
镜头二:2014年8月,大学开学临近,蒙培林没有忘记他要做的事,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民警捐款外,还企业、亲朋好友发出爱心助学倡议,得到了从江县华丰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八局高天隧道101队、从江县红枫木业有限公司、雷山县东信房地产开发公司、贵州万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江东收费站等解囊相助,共筹集了14600元的助学资金。继续资助去年资助的位贫困大学生每人5000元外,还资助去年考取贵阳师范学院的李求仙同学4600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资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蒙培林说。
后记:六中队做这些事,不那么引人注目,没有造高楼、建广场、奠基、剪彩那样风光,但却是群众最需要的。做这些事可能知名度不高,甚至默默无闻,但创造出的是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政绩”。在基层一线,就要从为群众解决的每一件小事、实事做起,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群众肩并肩、心连心,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如果连群众急需解决的小事都置之不顾,而做每一件事总是要看能不能引起上级的注意,能不能获得领导的夸奖,能不能产生轰动效应。那么,走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六中队为群众做的这些事虽然是小事,但可以证明,从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也会为群众所称道的。(韦阳铭 唐光新)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