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4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黔东南分论坛——2014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于7月11日至12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凯里举行。
2014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以“千年原生态,绿色黔东南”为主题,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本次分论坛将按照“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提出的“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目标要求,结合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实际,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本次分论坛为期2天,分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学术交流活动、专题报告会3个部分。
黔东南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的天然屏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境内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为12000—20000个,是全国平均值的8至12倍,有“天然空调”、“天然氧吧”之誉。黔东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52项68个保护点,为全国地州市之最。境内有横跨凯里、施秉、黄平、台江、剑河、雷山一市五县的苗岭国家地质公园,施秉县云台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次分论坛独具特色。黔东南州将充分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这个契机,邀请来自国内外的国家政要、学术界、科技界、商界、知名专家、学者、媒体及民间的嘉宾近100位参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方面的专家李文华先生;国家林业碳汇研究方面的专家李怒云女士;加拿大自然资源木结构和生态城市研究专家Klassen.ken先生;清华大学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专家张小军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专家、民俗学博士苑利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民族生态与文化机制比较研究专家、人类学家赵旭东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专家何依博士等名人。
与会的国内外嘉宾结合黔东南原形的自然生态、原始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等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与生态文明相融的现代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三大议题,共同探讨生态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民族文化构建、当代生态产业与边远山区精准扶贫、区域生态保护运作与全社会补偿扶持等方面的生态文明智慧。
据悉,举办“千年原生态·绿色黔东南——2014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其目的意义是为自身发展搭建一个国际化高端的交流平台,让世界了解黔东南、认知黔东南、投资黔东南、发展黔东南、构筑一扇生态、和谐、共荣、发展的窗户。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完善“生态与发展”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和学习机会,最终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生态园。“千年原生态·绿色黔东南”诠释了本次论坛举办的目的,这对大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全方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