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记者赴7省调查与县领导见面难度:大多被挡门外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2-27 09:14:08  来源:新闻中心  




  延安宝塔区区长只能“电视上见”

  2月16日,春节收假后第一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主持召开延安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了延安整风运动。

  那么,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已经在我党干部队伍自上而下形成“走群众路线”共识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的延安宝塔区政府,亲民情结到底如何?

  记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从2月21日开始到25日,以向区长反映问题和了解参与当地开发投资的方式试图与区长接近,进行了多次暗访。

  宝塔区是延安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延安市最大的区。作为延安“上山造城”的主战场,受延安市政府委托,宝塔区直接负责延安“上山造城”三片区的东区开发。而宝塔区区长吴耀有规划设计专业背景,曾担任陕西省建设厅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处处长。

  2月21日晚间,为能尽快达到与区长直接见面沟通的目的,记者登录宝塔区人民政府网站,进入“区长信箱”,以本地市民的身份写信并提交了新区开发引资建议及面见区长的请求,并留了手机号码。

  不过让记者大跌眼镜的是,“区长信箱”显示的“最新来信”已批阅件竟是一年多前的“2011年12月28日”,已经批阅处理的也是一年多前的“2011年12月16日”。

  2月22日8时20分,记者来到位于宝塔山下的宝塔区人民政府。在政府大楼的一楼,记者注意到除了门卫及保安室有人值班外,其他办公室门户紧闭。

  经多方打听,记者确认吴区长的办公室就在区政府办公室三楼东部面北的第一个房间,但对门就是办公室主任,而一上楼梯左手方向就是挂有标识的“保卫科”。记者注意到,三层整楼只有北边的两个房子挂有标识“保卫科、机要科”,而南边7间区长、副区长的办公室不但没有标识,而且统一安装了清一色的紫色防盗门。

  8时30分左右,记者敲开了办公室主任的门。自称李姓的主任态度较为热情,称区长去市里开会。记者以宝塔区的一位市民身份,以有事想面见区长请求主任予以协调时,主任要求先给他汇报清楚:“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你到底是干什么的,领导特别忙,啥人也来,我们得先给把把关。”

  记者向李主任索要区长的办公室号码及手机时,被对方委婉拒绝。

  当日10时30分,记者以市民的身份拨通0911-2112016“区长热线”,说明面见区长的目的,电话中一位女姓答复让记者和信访热线0911-2316412联系,并称“信访室专门安排区长与群众见面”。

  11时左右,记者来到位于宝塔区政府大门之外的信访接待室,工作人员首先盘问记者是哪里人、反映啥事,然后称要与区长见面必需“双向预约”。记者了解到该区并无固定的“区长接待日”。当记者声称可以利用半个月的时间预约区长时,工作人员也称“不一定能见到”。

  经多方打听,获知区长吴耀将在2月25日一早前来开会,记者决定采取“蹲守”形式与区长碰面。

  按照流程,一般市民要见区长,首先在一楼要经过穿有制服的保安盘问登记,才能过关,如是3人以上生疏面孔,保安就会及时阻止并引导到区办公大楼外的信访室。记者暗访发现,在一楼门房内安有两台视频监控器,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就可发现来访群众异常情况;而来到三楼,必须通过保卫科工作人员的详细盘问;随后,来访者才能见到办公室主任,一般情况是到主任这里便为区长挡了驾。

  2月25日7时40分左右,记者赶到宝塔区政府办公大楼门前。巧的是宝塔区万花乡3名村代表也来“蹲守”求见区长,反映区政府一年多前工作组就着手解决的村民呼声强烈的问题。记者以村民的名义加入“蹲守”区长行列。

  经过一楼身着制服的保安盘问后,一行人来到三楼。保安科一名年轻工作人员了解了村民一行的目的后,称必须先经过主任的了解同意后再做安排。该工作人员同时大倒苦水,称年前的腊月二十八九,因为阻挡上访群众差点和人打起来。

  7时50分左右,发现吴区长要进办公室,记者与村民一道前去接近,结果直接被保安拦阻安排进主任办公室,面见区长无果。

  当日早晨,记者以外出返乡人员在宝塔区政府大门外,进行了随机调查,被访的10名过路市民当中,除有一人认为“区长如果不忙应该好见外”,另外8人认为根本不可能,而一名受访者干脆幽默道:“区长天天上电视,你电视上见不就最方便了吗?”(贺宝利)

 

责任编辑:谢星【收藏】
上一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罕见由部级官员讲课
下一篇:中国地震预警路线图之争调查:官方民间竞速跑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