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领导张文强、杨秀锡、陈应勇参加了三穗县、天柱县及州直有关部门讨论点讨论。
会议一致认为,州委九届三次全会是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后,对我州州情再认识、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提升的一次重要会议。李飞跃书记的讲话和实施意见对人才工作认识到位、目标振奋人心、政策层层配套、投入空前加大,会议主题明确、规格高、规模大、措施有力,必将为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
参会人员踊跃发言,会议讨论热烈。江朝伦、杨秀锡、唐有祥、邓锦光、张文强、刘书华、付乐欣、吴隆文、方煜东、刘少友、蒋锦丽、袁尚勇等先后发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时代的发展需要人才和科技。黔东南州面向两湖、两广、长三角、珠三角的大门逐渐打开,桥头堡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才和科技是黔东南发展短板中的短板,与会人员纷纷建议:树立人才工作的紧迫意识、宽容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人才存量要进行盘点、盘活;开辟人才渠道、打造人才环境高地,像深圳、海南的快速发展就是实例。大家认为,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既要用活政策,大胆引进各方人才,又要规范完善制度,防止滥引人才、盲目引进人才、引进假人才和人才引进操作上的不正之风,脚踏实地抓落实,全州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记者 周重新)
黎平、锦屏及州直有关部门的与会人员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主题积极谈认识、谈体会,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贵,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平县委书记杨俊参加讨论。
吴先佳认为,人才引进要注重素质,用人、培养人、教育人相结合,要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吸引人才。实战型人才较少,要提供平台。要加大优惠政策,用人放权,用人方式灵活。
“锦屏县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升到实现现阶段贵州中国梦的高度,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升到加速发展、跨越发展根本保证的高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用岗位选人、用项目留人。结合省里出台的指导意见和州内的1+3政策,希望州里一是对体制内人才内部跨行业适用放权;二是在招录体制内特别是基层人才时,要考虑如何让干部稳定,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放宽政策。”孟凡明在发言时说。
李吉科表示,围绕特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大人才团队引进力度。
与会人员还建议,加大每年从基层选拔出来进行培训的人才人数,加快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重点文化产业的人才,与需求地相结合;创新激励奖励机制等等。 (记者 冯哲)
从江、榕江以及州直有关部门进行了热烈讨论。
莫章海:《实施意见》的出台符合我州人才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根据我州实际情况调动现有乡土人才积极性,纳入范围管理,对非遗传承人才进行职称、资格评审,发挥他们特长;超编设置总工等行政职数,留住事业单位现有特殊人才;引进产业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改进基层人才的招聘方式,可参照邻省的一些做法,如平时成绩在学院前十名(或前二十名)的学生直接招聘,不参加考试;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可直接考核招聘。本州外出读书回乡工作的太少了,建议人才交流中心重点关注本州硕士研究生情况,建立档案。
白跃军: 李飞跃书记的讲话和《实施意见》将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合为一体,作为三位一体来阐述。
发达地区的发展都与人才需求息息相关,我州的《实施意见》对于引进人才和对人才的奖励方式方法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州委对人才、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视。
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是有很多困难的,以榕江县为例,第一,人才拥有量低,需求量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低,需求层次高;第二,园区管理、融资方面人才非常缺乏,在城镇建设中所需要设计人才、建设人才都没有;第三,人才的利用率低,浪费率高,引进人才量低,流失的人才多,基层需要人才,但是留不住人才。
王之政:从江县毗邻月亮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才资源也十分匮乏,洛贯工业园区的建成,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建议《实施意见》增加定向招生培养分配的内容。例如:恢复少数民族预科班、由职院进行定向招生(本州认可、有效)、定向就业等,解决考不起、留得住的问题。还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对人才进行“订单式”培训,让一些刚毕业的学生能够回到当地的企业,解决用工难的问题。
对于工作急需、当地难引进的基层卫生、教育等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由县(市)适当放宽条件,或采取定点定向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引进培养。(记者 叶盼宏)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