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专家解析异地高考 称不能追求“一步到位”(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2-11 16:26:51  来源:  

  承载万千期待,也背负种种质疑,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方案从酝酿到各省具体政策陆续出台,一路走来似乎顺利。随着2013年高考报名开始,围绕其产生的一连串意见摩擦和北京、上海、广东并不明朗的政策走向,却再次引来众议纷纷。

  尽管截至目前已有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出台明确的就地高考细化方案,但北京、上海、广东的谨慎态度还是让人强烈地感到这项改革的“不简单”。

  上周,广东省表示就地高考方案已基本成型,将于年底出台,并透露将进一步配套就地中考方案。该省教育厅负责人坦言,学额吃紧、教育资源不均、招生名额有限是最大“拦路虎”。而在刚刚结束的高考报名中,北京市教委曾“婉劝”非京籍学生回原籍高考,随后有消息说,其相关方案已提交北京市委、市政府审定,原则上将于年内出台。而议论已久的上海拟对居住证实行“积分制”管理的说法,其具体指标体系仍未公布。

  等,还需要等多久?就地高考能否“一步到位”?北上广等地政策为何难以落地?如何规避“高考移民”,如何在弥合不公却引发新的不公的隐忧间寻求平衡?改革需要完善哪些长远配套?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

  就地高考能否追求“一步到位”?

  距离2012年底只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急切”成为形容随迁子女家长心情最恰当的词语。就地高考政策能否如他们期待般追求“一步到位”?对此,谈松华表示,解决就地高考问题,不能拖而不决,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不分情况、地域地“一刀切”。

  记者:就地高考被视作教育改革“一块难啃的骨头”,是由来已久的积弊爆发吗?

  谈松华: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要重申“就地高考”这个概念,也是从制度本身明确标准——放开非户籍人口高考,究竟面向哪一类人群?不少人习惯把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制度不准确地称为“异地高考”,而这恰恰是教育部前几年予以坚决治理的高考乱象。异地高考是指为了争取更多入学机会而去参加其他省市高考,也就是“高考移民”。现在讨论的是如何“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接受更高教育”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移民高考”。

  就地高考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大量流动而产生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之所以此前没有突显出来,是因为当时随迁子女首先面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现在随着家长、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工作、学习年限的增加,在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的高招背景下,如何解决其升学问题也愈显迫切。但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东部等人口流入大省更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各地情况有很大差异,不能盲目“一刀切”、标准化。因此,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而具体政策还是交归地方制定。

  记者:在黑龙江、安徽、山东等已出台具体政策的省市,大多通过设定“准入门槛”的方式划定标准。这一做法是否合理?“门槛”设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谈松华:笼统限制这一部分人群在居住地受教育、参加考试是不应该的,但在教育资源配置、城市承载力等因素制约下,因地制宜设定条件是现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设定“门槛”时,既要最大限度地考虑随迁子女及其家长的诉求,也要充分论证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城市承载力,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文化基础、就业流向等多方面密切配合、关照。

  北上广为何难以落实?

  如今,“北上广兵马未动,就地高考改革有名无实。”成为新的感叹。对此,谈松华认为,北上广作为人口流入重要地区,情况复杂,既要防止“门槛”过高无益于解决问题,也要避免“门槛”偏低导致城市承载力决口、教育资源供给乏力、本地居民利益受损等问题。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上海交大-浙江熊猫乳品“联合乳品技术中心”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篇:大学生沉迷网络4年不联系家人 三年泡在网吧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