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央视街头采访“我从哪里来” 望重视性教育问题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1-23 11:54:56  来源:中国网  

  "快乐时光快乐结局"回复,"我会说,你神经啊?我说不幸福你能送我一打帅哥还是三亿美金?要不北上广深大别野各十套也行啊!不能,就是问问?那你管我幸福不幸福呢?"还有网友"壹路繁花相送"说,"没时间去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

  在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特别调查中,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焦先生面对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该位记者却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

  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把目光聚焦在他所应的那句"我姓曾"的笑话上,不管是解读为答非所问的误听盲答,还是有意揶揄的黑色幽默,抑或是其他层面的解读,这些都是我们的妄自猜测。笔者更愿意将目光放在"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采访我"这句话上。它貌似简单、并无笑点,被大家所忽略,但背后却隐藏着他持有的情绪,更牵扯着这个群体共有共通的情绪。

  "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显然,面对记者的突然涉入,大叔首先想到的不是接纳,而是表明身份,划清界限的拒绝,言下之意:"我是农民工,你应该离我远点,我们不应是一个话语圈的人,更不是一个生活圈的人,我们是有距离的",言语间无不透露出自己的"过客"、"卑微"、"渺小"、"心酸"般沉重底色,像是戴上沉重的铠甲,避免与外界沟通,又像是划清界限的自我防备,谨防受到欺骗与伤害。为何如此?

  在中国,"农民"是个苦难性的弱势代名词,而"农民工"又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常年在外,背井离乡,又长期有被城市拒绝容纳的境遇,他们到处碰壁,遭受形式各样的不礼遇、不正看的非正常待遇,犹如惹嫌的弃物盲流一般。长久下来,自然而然,就会萌生出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生怯、自卑、无力感增强,抗拒与外界沟通。

  城市到处的光鲜靓丽,却大多与他们无关,他们大多被社会疏离、孤立、嫌弃、遗忘,而缺乏被认同、认可、容纳。对城市来说,他们只是城市寄住者、迁徙者,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有的只是卑微的身份、打工生活的忙碌与繁重。显然,"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如此消极抗拒的反应,近乎"本能",是因为农民工对城市有了隔阂感,对社会有了距离感。这归咎于我们的社会与城市不容纳、不宽容的嫌贫爱富"势利眼"。

  所以说,农民工大叔的第一句推脱,"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就已经回答了记者的"您幸福吗?"的问题了,记者真的没必要再追问下去了。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飞机与大鸟空中相撞 玻璃粉碎鸟血溅机舱
下一篇:新郎抢亲时新娘晕倒想悔婚 要求返还彩礼及手镯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