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州十年旅游工作显成效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0-09 09:24:02  来源: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  

  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原生态苗侗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州”为目标,按照“集中力量突破北线、加快速度建设南线、创新拓展提升中线”的总体要求,紧扣原始自然生态、原生民族文化、原貌历史遗存“三原”文化资源,着力在资源魅力元素与现代审美诉求上做文章,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营销方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巨大张力,使黔东南以靓丽姿态从“多彩贵州”中脱颖而出,成为原生态文化的天然宝库,成为返璞归真、吸引世人的美好家园,“苗乡侗寨,心灵家园”“苗疆福地,侗歌天堂”旅游形象知名度、声誉度不断提升,打造和凸现了“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古城镇远”、“魅力侗寨肇兴”、“枪手部落岜沙”等原生态黔东南文化旅游名片,在规划与部署并行、保护与开发并进、内宣与外宣并举“三驾马车”的强大拉力下,使原生态黔东南这个“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旅游逐渐升温,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旅游业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十一五”以来,全州旅游接待5783万人次,年均增长37.86%;旅游总收入401.65亿元,年均增长44.43%。2011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2374.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86.06%和972.22%。

  重特色 凸优势

  黔东南州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贵州省东线旅游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和十大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素有“百节之乡”、“芦笙故地”、“歌舞天堂”的美称,被誉为最大民俗博物馆。

  借贵州大兴旅游经济天时地利之势,突出生态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麻江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黎平翘街红色旅游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树立“多彩原生态,秀美黔东南”旅游形象,在海内外声名鹊起,成为贵州旅游的又一张名片。

  旅游业在该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2008年进一步提出“建设黔东南原生态及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四圈一区”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以来,对黔东南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以项目撬动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编制了《黔东南州“十二五” 旅游规划》、《黔东南州旅游目的地规划》等系列重大规划,初步形成麻江下司、镇远舞阳、雷山西江、凯里三颗树、台江施洞、剑河温泉、镇远铁溪、锦屏隆里、黎平肇兴等旅游特色城镇,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经济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强规划 促发展

  近年来,全州上下发展文化旅游,在大力推进“旅游活州”战略方面迅速形成共识,重视旅游、发展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明确提出了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区域合作,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按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并举”原则,十六个县市全部完成规划,完成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及一批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三级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批支撑旅游发展的项目,对有序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和接待设施提供了基础。十一五以来,全州20个重点景区景点共投入资金近50亿元用于二次开发。

  “十一五”期间,该州实施旅游公路建设工程达到1165公里,开通了黎平机场,三板溪通航通游,一大批连接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公路得到扩建,旅游通达能力得到提高。2010年编制了《黔东南州旅游路网规划》,“十二五”开局之年,四条高速公路、一条快速铁路、一个支线机场等重点工程同时建设,随着“两高一快”的开通,将为该州旅游业大发展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后劲。

  为改善旅游环境,加快标准国际化步伐,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国际认证的质量标准化体系,《镇远古城、西江苗寨旅游服务标准》纳入国家标准委2012年服务标准重点推进项目。

  围绕“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黔东南州实施旅游活州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全州发展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特别是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使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媒体、制作宣传光盘、编印画册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宣传优势旅游资源,多视角、多角度挖掘、展现和推介了黔东南,拓宽了客源市场。

  旅游兴 三产旺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的快速增长,在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全州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星级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购物中心、旅游车队、旅游娱乐设施、美食街等旅游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截止目前,全州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宾馆酒店198家(其中星级旅游饭店48家),床位17520个,餐位16310个;定点旅游餐饮2878家,餐位143900个;旅行社2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20家;旅游运输1562户;旅游定点购物商场31家;旅游娱乐单位406户;从事乡村旅游12488户;全州旅游从业人员260992人;有旅游车辆 50辆。黔东南州凯里好花红、太阳鼓侗族刺绣等70余家旅游商品企业如春笋般崛起,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成效。

  随着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该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该州成为一个丰饶的文化家园,成为该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全州确定重点旅游文化村寨有108个,乡村旅游成为当前改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至2011年,全州有乡村乡村民居接待户6452户,乡村旅馆380家,乡村餐馆579家,乡村手工艺作坊5631户。2011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697万人次,旅游收入30.06亿元,占旅游收入的35% ,现全州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4.1万人。今年1—8月,全州共接待游客2646.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3.35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0.42万人次。雷山西江、麻江下司、黎平肇兴、从江小黄等成为乡村旅游扶贫成功模式,乡村旅游成为该州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成为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和推进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

责任编辑:wenxiaosheng【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8766万元
下一篇:全州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在凯里召开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